有项目 有成果 讲师也能当导师
动真格!我校打破研究生导师“终身制”
本报讯(记者程毓)“招了两名硕士生,在研的国家项目有了‘帮手’。”材冶学院的青年教师万响亮特别高兴,“我能抽出部分精力,做更多有创新性的工作。”
职称还是讲师的万响亮,受益于学校新出台的导师遴选制度,因为有项目,有成果,连续两年都评上了硕士生导师。科研工作犹如插上“翅膀”,这两年他带着研究生共发表SCI论文18篇,获批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湖北省“楚天学者”人才计划。
新的导师遴选制度去年开始启动,打破原来“与职称挂钩,两年增补一次,一旦评上就是‘终身’”的惯例。而是,凭“硬实力”上岗,每年审核审批,有项目,有成果,当年才有导师资格。
新政策“动真格”,共有154名硕士生导师摘了“帽子”,44名博士生导师未获得当年的招生资格。新政策带来新变化,新增165名导师“上岗”,45岁以下的导师所占比例由原来的44.2%提高到现在的56.5%。
实施两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博士生和硕士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分别提升30%和70%;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明显增强,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大奖。
改革也“倒逼”老师提升水平。这两年,我校获各类科技奖、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国家项目的数量不断创新高,多项指标位列湖北省省属高校第一。
谈及改革的初衷,研究生院院长吕勇介绍,2015年研究生毕业论文抽检,优秀论文比例不高,还存在不合格论文。究其原因,有学生反映“导师没有课题,也没有经费,做研究只能“纸上谈兵”。另外,不少青年教师反映,“手上项目多,因为职称低,评不上硕导,单枪匹马地忙不过来,也无法做大项目。”
这促使学校下决心改革,按照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学科、分类别制定了导师上岗“门槛”。
然而,改革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去年首次实施,有的教授失去了研究生导师资格,意见很大,“我是经过校学位委员会评选上硕士生导师的,带了十几年研究生,凭什么新文件出台了,我就没有资格了。”研究生院耐心解释,“公平竞争,每年都评,来年再争取。”
“新政策不仅激发了年轻老师的科研活力,还激励了年长老师发挥余热。”材冶学院院长顾华志教授说,“只要肯在科研上下功夫,每位老师都有机会上岗。”
打破研究生导师“终身制”,是学校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举措之一。据吕勇介绍,学校还在推进研究生论文全盲审、研究生课程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