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经典不应成为尘封的记忆


  纸质经典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有着专属于它的温度、厚度以及深度,它既可以令读者补充精神之“钙”,感受精神世界的波澜壮阔与生命的多元深邃,又可以令读者如沐春风,在浮躁的万千世界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从泥板骨片到丝绸羊皮,从竹简木片到如今的纸张,文学作品的承载体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改变,但它记录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认知的人文属性却从未改变,而且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下历久弥新。
  纵观古今,纸质经典文本的一字一句、一笔一划都蕴含着它的温度和内涵,有的寄托着先贤心系桑梓的浓浓乡情,有的寄托着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也有的寄托着后人珍视情感的文化镜鉴,而互联网是无法承载这些珍贵情感的。不仅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一切依旧是用纸张记录、留存,这不仅是因为纸质文本能长存于世,更是因为它蕴含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历史情结、文化情结。
  然而,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21世纪,互联网仿佛无所不能,由它催生的网络文学和电子阅读也在迅猛发展,“百度在手,天下我有”“纸媒消亡论”的声音不绝于耳。从某种意义上讲,“百度在手,天下我有”“纸媒消亡论”等论断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谬论。电子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快速的社会生活节奏和公众的惰性阅读催生的产物,曾烙上了“浮躁”“快餐文化”的本质印记,替代不了纸质经典感染人、改变人的作用。同时,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的日益广泛使用,网络文学、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肆意泛滥、扩张,降低了文化输出的质量,所以应警觉和预防网络新兴产业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随着微博、微信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同时信息传递碎片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才曾在谈及这种现象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时这样说道:“载体的改变,一点不影响内容是不可能的。这些所谓的碎片化阅读,我觉得它会有一个疲惫、苍老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电子阅读泛滥源自人们对科技的崇拜和盲目向往,由此而造成了文明阶段的一些紊乱,这不会长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会越来越式微。”人们对于科技的追求终将趋于理智,电子阅读、网络阅读也无法长久地满足人对于文化的基本需求,更无法取代纸质经典输出高雅文化、经典文化的作用。
  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更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不难想象,通过网络进行的阅读,都显得心灵不够虔诚和文化底蕴不足。昔日纸张的触感、墨汁的芳香、质朴的语言都被冰冷的屏幕和网络符号所取代,而这一切也很难令你对高雅文学、高雅文化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即便偶尔得之,它也无法完整保留和长久珍存。
  阅读纸质经典不同于电子阅读,纸质的文学经典能让人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一个个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迷失了方向,缺少一片躲避世俗喧嚣的世外桃源,只得用同样浮躁的网络文学麻痹精神、逃避现实。纸质经典文本呈现给我们的是具体的、物的存在,是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结合体。阅读纸质经典,与阅读手机或电脑上的文本的接受美学效果大不相同,若是你捧读的是一本新印刷出版的精美道林纸、铜版纸经典,还会散发出或浓或淡的墨香,一如中国古人最早的审美感受那般,真是书中自有香如故,那种香会沁入心田,抚慰你躁动的心灵,直达最纯粹的宁静。
  纸质经典是文化精髓的体现,也是历史冲刷后留下的印记。它不应由于科技发达和社会进步而没落、尘封,反而更应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当下最迫切的任务是,在全社会积极倡导阅读纸质经典,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抚慰人们的心灵,让纸质经典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让阅读纸质经典文本成为每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