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老师们


  一档大型政论专题片 《将改革进行到底》,让这五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治、文化传承、扶贫脱贫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人心;一组《还看今朝》全景式画面展示,让祖国的绿水青山布满荧屏;《人民日报》的“砥砺奋进的五年”专题系列报道,振奋人心,引来无数点赞。除了浓浓的自豪感外,笔者也不禁好奇是谁在为中国梦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孕育大国工匠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匠心精神的时代,是一个理想高于名利的时代,是一个中国不断崛起的时代。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世人瞩目。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华中科技大学搭建的国内首台超声CT系统样机的乳腺癌普查和早期检测功能得以让更多女性受益;南平农业学校深入了解村民自身情况并推广葡萄种植技术实现产业扶贫;北京交通大学院长钟章队为百姓出行更方便建言献策,进一步优化三地路网结构。
  不难发现,这些巨大成就的背后无不隐藏着教授、“优青”、博士、“海归”、博士后等高校教师忙碌奔波的身影,他们就像是一个个点,带动着一条条线、一个个面,解决了社会上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社会上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高校教师之所以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奔波忙碌,正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有着比功名利禄、专利论文更需要珍视的人和事。
  在大学教学一线教师眼里,比名利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浙江大学老教授何志均在浙江大学先后创办了无线电系和计算机系,从事教育事业整整六十年,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电子学和计算机高级人才。在退休后,何志均、薛艳庄夫妇自发地拿出他们的毕生积蓄500万元为外来务工子女设立基金,为青年创造学习进步的机会。的确,既然为师,自应当把培养学生放在首位。教师有教师的责任,立德树人,讲授知识。只有尽好了教师的职责,才能让知识的圣火代代相传,才能让中华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不说是桃李满天下,便是教出几个让自己欣慰的学生,都是为师者最大的骄傲。
  在大学专心科研教师眼里,比专利、论文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取得长足发展。如今,中国制造已给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想要长期在世界制造业位于前列,也需要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中国创造还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是本着为国家为人民出一分力的心愿去做研究做实验的,更何况是大学教师。在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里,教师有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助手,有大学提供的丰富资源,何不和后辈一起努力让中国创造更上一层楼!
  在大学管理服务教师眼里,比头衔、级别更重要的,是温暖和陪伴了多少学子。正如我校生物与制药学院副院长杨昌英教授,虽然担任了行政职务,但依旧坚守在三尺杏坛,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大学教师工作再繁忙,也不能“弄丢”了自己的学生。无论是亲力亲为进行寝室走访,还是认真回复学生的疑难问题,都可以让老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如自家长辈般关心自己的温暖,从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学教师行政级别再高,背负的责任再多,也要尽好为师之责;行政头衔再耀眼,也不会有学生的一声问候来的熨帖。
  在过去的五年里,不少高校教师志愿支援西部建设,奔赴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为祖国建设献策献力;也有不少高校教师主动请缨对口扶贫,钻进山区里的孤村、守住绿水青山;还有高校教师一头扎进实验室,为祖国“高精尖”研究呕心沥血。这一批批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校教师,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弄潮儿”,是中国“智造”的推进者、建设者。

(梦溪、李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