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学真 学做真人

研究生入学恰好3个月,最大的感受是做学术需要坐冷板凳,尽管自己并不是学硕,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但身处华中大,可谓是耳濡目染。在入学之前,就听闻有“学在华中大”的美誉,真正进来之后,果然如此。

古希腊哲学家对教育下过定义,即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大教育学家陶知行说教育就是一个叶子碰撞一个叶子。在我看来,这两个论断非常符合我们当下的研究生学习。并不是每个研究生最后都会走上学术之路,但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就像很多人说,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很多时候,所看之书的大部分内容都会忘记,但留下来的东西恰恰成就了我们,产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应。

在我看来,所谓的学术诚信,也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它不仅是学术需要的,也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同时也是我的专业——新闻学所需要的,说到底,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尊重事实。下面我将来一一论述。

学术需要科学的范式。研究生开课伊始,余红老师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课,就颠覆了我以往的逻辑,原来定性也属于实证研究,我们做的研究大多是实证研究,只有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才能做规范研究,提出“剩余价值论”这样原创性的理论。

这样的实证研究,文科和理工科是有差别的,虽然所有的研究都要做文献综述,都要总结前人的研究,但文科的研究就类似前人已挖好沟渠,后人只需将它拓宽即可,而理工科需要自己给自己挖一个井,所以他们会经常出现推倒重来的现象。总之,我们的每一步研究都要应用前人的思想成果,需要注明他人的贡献,同时,我觉得所谓的学术诚信,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套用别人的理论和方法,还应结合自己的选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取舍,如此一来,整个学术才会进步。很多时候,出现理论和案例两张皮的现象,都是因为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尤其是文科要结合作者当时的语境和历史去解读,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日常生活也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华中大,有我最喜欢的三门特色课。一是文科院系要上高数和微积分等数学课程,二是所有本科生都要上语文课和批判性思维,三是闻名全国的杨叔子院士开启的人文讲座传统。这些课都在教我们做一个拥有科学理性和人文感性的学生,不仅懂专业知识,也要有人文关怀,尤其教我们做独立思考的人。学术与生活原本不分家,这种将批判性思维的通识课,会将独立思考这种价值追求深深熔铸进我们的血液里。

新闻业与科学也是不分家的。新闻业最终诉求是追求真相,科学的目的是发现世界的客观规律,两者无一例外都要以事实为准绳。真正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实习进行科技报道的时候,我发现无论是我校从事金属3D打印的张海鸥教授,还是武大的“水稻大师”朱英国教授,他们无一例外都在自己的领域辛勤耕耘了几十年,长年累月的研究才换来了从基础研究到成功应用的阶段。

“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在华中大真正领会了陶行知所说的这句至理名言,未来无论是做学术,还是其他工作,我们都应将这句箴言铭记于心。

(作者单位 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