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APP:大学生创业初体验

    深夜,联系人图标终于闪起了亮光,点击接收文件,“华师匣子”的产品经理林文雅收到了来自设计师的修改稿,这已经是该方案的10.0版本。仔细审阅完毕,她长舒了一口气,终于符合当初提出的修改意见,可以执行。

    不久前,她还因其它问题向设计师施加过压力,“我也不是想催你,但是如果你不在XX天完成的话,那你就会拖了整个团队的进度。”林文雅向设计师催促道,“再不好好干可能要换人!”计划中的截止日期一步步逼近,之前经历了设计师缺乏设计灵感的阶段,迫使林文雅不得不加快制作进度。

    为“华师匣子”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团队成员的生活常态,面对之前i华大、掌上华大等同类校园APP的失败,他们深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华师匣子”生存并发展下去。

    无论是校园服务类APP,还是校园创业、科研类APP,大部分产品在比赛后或结项后就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犹如昙花一现。但是,这却往往是缺少金钱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在各类竞赛演练和政策扶持中,对创业的初次体验。

 

雨后春笋般的诞生

    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都会将自主创业工作加入年末下发的红头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在今年发布的文件里,教育部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作为工作重点。

    同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2015年开始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逐步走入学生的视野。由此,校园内一大批由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APP应运而生。

   “市内微游”项目曾在2014年“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实践挑战赛中获得金奖,然而作为项目的主要成果——“市内微游APP”,却随着比赛的结束也停止运营。对于这个结果,项目负责人李晗雪坦陈自己的项目是为比赛而生。在李晗雪看来,做创业项目能够让人从运营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给人一个站到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我们这群人在组队之初,就没有想过要在本科阶段去实际运作一个创业项目”。对于李晗雪而言,这段经历和锻炼才是最重要的。

    热爱互联网产品的向玉凡,一方面将比赛当作交流和锻炼的机会,一方面也因为关注自身健康并注意到身边很多人也同样如此,于是开发了“天天向上APP”,而它的功能正是提供健身和心理咨询等信息。

    “我一共做了5个科研项目,结项了3个,其中有3个都是心血来潮。”来自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余露瑶介绍道。除科研项目外,她还参加了其他同学组织的创业项目,APP开发起来也是驾轻就熟。她也承认,有些人参加比赛就是为了奖学金和评优评先,多拿些奖充实简历。

    “顺手”则是一个区域型互助信息平台,校内大学生可利用该APP请人领快递或代人领快递等。未来是一个懒人经济时代,就算自己愿意拿快递,也可能没时间,而有人则想赚外快,因此也给顺手APP提供了未来的发展空间。与一些比赛结束就终止的项目不同,运营该创新项目的负责人袁建国选择坚持下去,他对未来难以预料,但还是说:“真的想利用这个产品去改变一些东西。但团队里想创业的不多,大家做这个项目不是出于对创业的热爱,而是对产品的热爱。”

    不同于其它为比赛而生的团队,木犀团队成立的初衷则是希望为热爱编程的人提供一个归宿。团队负责人刘尧宗表示,希望通过创建这样一个团队来更好地营造华师互联网的氛围。

    开发校园文化APP是学生团体涉足最多的领域。木犀团队用了6个月的时间开发了一款便利华师人生活的手机应用——“华师匣子”。8月30日这天,木犀团队开发的“华师匣子APP”终于上线。让团队始料未及的是,由于下载量过高服务器崩溃了。当天所有工程师,全部线上改代码。在经历这场“暴风雨”后,团队遇见的小插曲也从没间断过,但他们也在磨合中成长,刘尧宗说:“我们想把编程、产品做到极致,把每件事做到极致,这就是我们的‘极客’精神。”

步履维艰的运营

    尽管鼓励大学生创业和科研的政策越来越多,但大一大二的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且技术尚不成熟,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考研、就业等压力,使得这些终究只是大学生的“副业”,被开发出来的APP虽会获得不少荣誉,可最终也只是成为人生履历的一个点缀。

    比赛结束后,“天天向上APP”项目随即终止,团队成员向玉凡给出了理由:团队人员都是大二学生,不能荒废学业。创业可以以后再创,但是学习不能期望在以后学,只有好的基础才能成就好的创业者。

    除此之外,“天天向上”的终止还来源于技术人才的缺乏。在资讯模块,如果要抓取网上的内容,会涉及到版权和技术维护问题,这对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不方便一直麻烦同学朋友,而且做技术是一项苦活儿,需要付费;另一方面,有的人技术不足,一遇到难点,产品可能就半途夭折。” 向玉凡解释道。

    i华大APP所遭遇的困境,也源于无人运营等问题。i华大校园服务类APP承包给校外的公司开发,2014年11月签下合同,开发并负责维护系统三年,然而历时一年多,2015年12月底才正式上线并召开新闻发布会。i华大APP与普通APP不同,下载较为繁琐,直到如今用户数量仅在1000左右。功能并未更新,紧跟学校各部门的通知更是无从谈起。但相关负责人表示,i华大的APP会继续做下去。

    与人力因素相比,钱往往才是创业项目中最大的难题。据运营“市内微游”的李晗雪介绍,开发“市内微游”APP花了几天时间,更多的是为了做比赛展示使用,最核心的部分并没有完成。“市内微游”为游客提供市内独特景点资讯,其核心部分是选中城市中的几个景点,自动生成最便捷的旅游线路,包括从哪里出发,如何转车,中途可以在哪里落脚之类的信息,但搭建价格太高,团队难以承担两万到五万的开发费用。

    “顺手”APP也面临同样的资金困难。据了解,目前帮别人拿快递的人还太少,大部分人都处于需求端,做买主,因此供给端亟需补贴。此前《长江商报》曾在一篇报道中透露,团队成员在注册公司后将拿到50万元融资资金,但由于双方对盈利方式存在分歧,最终顺手团队拒绝了他们,也与50万元资金失之交臂。

   “华师的创业团队比较多,拿到风投的途径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不是所有的团队都能在比赛过程中吸引资本注入,还有一些是私人关系。”向玉凡遗憾地说道,“当时我们团队这几个方面的资源都没有。”

    除了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匮乏,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也使得这些校园APP难以在市场存活。身为学生比赛或创业产物的APP,技术本就不成熟,如果遇到社会专业人士开发的同类或同性质的APP,很难说有竞争力。社会上多家公司已在健康类产品上创新,竞争压力过大,这也成为“天天向上”团队选择终止的原因。

    运营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叶彩玲原计划做出一个APP,在毕业季提供旧物交易信息,但最后她还是选择进驻市场上已经存在的APP,即在“微店”APP中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店。叶彩玲表示,很多创业APP与市场上原有的APP具有同质化的特征,替代性强,以至于有些APP还没出生就已被其它产品替代。

     在校园内,华师匣子也面临超级课程表、课程格子等产品的竞争,“超级课程表已经被很多人听说过了,它已经有了一定的用户群,如果突然来了一个同类app你是不愿下载的,这时候我们的推广和用户体验就要加强。”负责人刘尧宗虽有过担心但也充满信心。

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部分APP伴随着比赛的结束或项目的结项而走向死亡,有的也会选择砥砺前行。对于开发校园APP的团队而言,每一个学生团队通过开发APP所收获的可能远比结果重要得多。

    在APP运营过程中,有人停下了脚步,也依然收获丰富。在做练字软件项目的过程中,余露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字体算法——在手机上写完字后,手机如何给字体评分?由于网上和图书馆都找不到相关的算法,在指导老师的提议下,队员运用数字图像处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利用“边缘检测”的原理发明了一个练字算法,而这个算法也得到了院里老师的极大肯定。

    3个月的时间里凭借自学将问题解决,不仅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得到了许多锻炼。她表示,这个过程中,心智也变得更加成熟,尤其是在团队协作意识方面,并且对练字APP的市场前景及算法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校园APP的开发者中,也有人选择坚持下去。为了收获更多人的关注,“华师匣子”团队不断抓住推广的突破口。“双十一”和圣诞节,他们十分应景地策划了“愤怒的单身狗”游戏和“拯救圣诞”游戏。在校运会来临之前,他们制作了一个在线生成加油稿的H5,这个H5有“华师匣子”的宣传语及下载官网,通过这个H5的传播来推广匣子。

    “顺手”团队为了补充供给端的不足、调动学生快递员抢单的积极性,计划在发展得更为成熟的阶段参考滴滴打车,一方面自己花钱去补贴供给端,让那些顺手拿快递的人收益更高,另一方面自身团队内培养专门取快递的人员。

    面临队员的毕业或者离开,“顺手”团队也在不断接纳新的成员。从去年暑假开始制作APP,同年10月份推出1.0版,今年4月份推出2.0版,且一直处于更新迭代的状态。目前他们还没有推广的打算,为了让用户有一个更好的体验,想待产品成熟之后再进行宣传。

    运营“市内微游”APP的李晗雪在本科期间参加了多个项目,不仅开办过文化公司,也获得了“挑战杯”全国三等奖、“创青春”省赛金奖等各类奖项。曾被外媒报道为“创业女神”且成绩优异的她也被保研至东南大学继续深造。

    学生们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或为荣誉、或为奖金、或为锻炼,对于各种初衷,创新创业中心主任丁玉斌道:“学生参与进来的目的不是我最关心的。学生首先要参与进来,不论是内在驱动还是外在驱动。我最关心的是更多的同学在比赛氛围营造下,更多地关注这个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关注,创新创业做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大学里,科研、实践、创业教育的核心本就是育人,而不是让学生在一个项目上研究到底,更不是让有创业项目的人都去创业。经过这些历练的学生对于技术、运营、市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个人更具有竞争力,而这也许是校园APP开发与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