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认同感是现代化教师的“必要条件”
9月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庆祝第三十三个教师节暨2017·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提到未来教育变革时说,要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做好与教师相关的制度设计,为教师们提供清晰的基于价值观的内在激励和稳定的外部保障。
对于教育现代化,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学术界、教育机构对于其中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还不尽相同,但是“教育现代化”这个命题本身已然成为共识。实际上,作为教育改革的理论支持机构,国内不少国内高校的学者很早就敏锐地“捕捉”到“现代化”这个教育变革未来走势,并积极与各类教育实践者开展此类研究:从最直观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到探索教学理论、教学观念如何与时俱进。
教育现代化是个颇为宏大的命题,涉及诸多要素。譬如,先进的教学设施就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必备条件。在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各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让各大中小学校、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学设施升级换代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除了“教学设施升级换代”这个硬指标,不少学者也非常热衷于教育政策研究,积极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教育政策来提高教育的质量。然而,学校一位曾在西部某地区支教的教师曾言,当地对教育的投入丝毫不输内地,学校里该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都有,国家也给予了很好的政策支持。不论是教学条件,还是教师待遇,与中东部发达地区同级别的学校相比并不逊色,可是教学质量却一直尚未尽如人意。教育局每年组织的教师专业能力测试成绩都不乐观,更不用说学生的成绩了。
同样的教学条件,同样是正规编制的教师,却产生了迥异的教育结果。经与部分教师访谈后,上述支教老师坦言,他能够感受到当地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热情的减退。不少人觉得“教书育人意义不大”或“自己再怎么努力投入地教育也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
可见,要打造一名现代化的教师,不仅需要让其了解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各种稳定的外部保证给予其足够的社会尊严,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也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郑新蓉将教师具有这种自我职业价值的认同感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她对中央特岗计划(一项用以解决中西部地区师资不足的政策)的相关教师的研究显示,尽管这些教师时常对工作环境和待遇不够满意,但是对于教师岗位的价值却更加看重。这种教育的功效感支持着他们在农村基层从事教育工作。
以教育的功效为荣,坚信教育能够重新塑造人,这种自信正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名现代化教师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理念之一。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兢兢业业地传道授业解惑,甘之如饴地为学生成长殚精竭虑。再者,面对当今信息化社会的纷繁复杂,一名现代化教师要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理性判断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方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让学生深知探索、创新、开阔等思维方式的重要与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