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菀,人文学院法学专业,主要职务:新媒体中心总编、第十一届爱心回收站站长。所获荣誉:获人民奖学金一次,获“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获中国二手车大会志愿者证书,获模拟法庭“优秀诉讼代理人”称号,获“雷锋杯”辩论赛最佳辩手称号,获“新生杯”乒乓球大赛冠军,被评为“新媒体宣传先进个人”,“新媒体宣传先锋人物”、“新媒体宣传先锋人物”“志愿活动积极分子”、“志愿服务活动优秀组织者”。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翳翳陌桑,枝交北堂
今天的故事关于她,我校2016年度十星文明学生“宣传先进星”的获得者———王晓菀。
与汽车小帅一同成长
她说:“加入新媒体中心,成为一名微信编辑,是我大学里做的最对的一件事,也是坚持最久的一件事。”
入学那年,偶然的机会,她加入了一个只有5位成员的神秘组织,开始了与汽车小帅的一段“情缘”,也开启了她迥然不同的大学生活。这个神秘组织,就是现在为汽院师生津津乐道的新媒体中心。后来的她才知道,那年她加入的,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第一届新媒体中心。也就是在那一年,汽院有了第一支新媒体运营团队,有了官方微信和微博,有了汽车小帅。2014年,我校着手开展新媒体工作,进行团队组建和初期工作开展。在新媒体纳新面试中,她凭借着活跃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被招入新媒体,成为被选中的五个人中最小的学妹。由于刚刚起步,几位学姐学长对于很多东西也不甚了解,都是在一边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一边自己摸索、尝试。
文科出身的她,更是对大数据、计算机、公众平台这些东西几乎是一窍不通,为了尽快的了解掌握更多知识,不拖团队的后腿,她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去二楼的图书室借阅相关书籍、去三楼的机房上机练习。看着别的小伙伴儿穿梭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活跃在各个社团,她会很羡慕,但只能忍着,默念着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在她的观念里,越是高山,越是要跨越,新媒体越难,越是要探索。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那年10月中旬,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他们几个人,在那个借来的工作室,搭建起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官方微信平台,并于10月30日成功推送出第一篇微信图文。尽管当时的粉丝数量不足百人,阅读人数也仅62人,但这从零到一的突破,实在来之不易,充满着新媒体人的汗与泪。由此,她成为一名微信编辑,一做就是三年。
随着新媒体渐渐步入正轨,工作做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也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探究新的栏目和内容。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提高新媒体宣传质量,2014年年末,新媒体团队商议在公众号上开设专题栏目,她自告奋勇,揽下美食栏目———《舌尖上的汽院》。带领她的美食小分队穿梭在各大食堂,搜寻美食、描画美食,用笔触为大家带来味蕾上的狂欢。同时,她也参与了其它栏目的采编,如《汽院美人志》、《汽院园丁志》、《杰出校友志》、《创业进行时》、《军训掠影》、《听听那些毕业生》等,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近三年来,她精心创作的微信图文达百余条,参与了许多汽院官微平台推出的线上线下活动,如大家熟知的《汽院光盘挑战》、《全国大学生绿植领养·汽院站》、《汽院短诗大赛》等。在官微评论留言区,经常会有热心的粉丝为她留言,为她加油。那些暖心的文字,让她在感动之余,也有了更大的动力。随着学姐学长们的毕业,她作为新媒体中心的中流砥柱,肩负起了发展新媒体的使命,于2016年10月正式接任新媒体中心总编,成为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的首席运营,带领新一届的新媒体人继续砥砺前行。
2014至2016,大一至大三,官微在这三年中从默默无闻发展为我校影响力最强、覆盖人数最广、消息最具权威性的宣传平台,她在这三年中从懵懂稚嫩的小女孩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大咖;她见证着官微从第一篇图文消息的推送到现在的近700条,从最初的几名粉丝到现在的近30000粉丝;官微见证着她一点点接近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她和新媒体,是深情,是久伴,是梦想的开花和结果。
志愿者是她的光荣称号
校园里那群红马甲,是志愿者的标志。她也曾穿着那件鲜艳的红马甲,穿梭在汽院的志愿服务行列。
大一入学,她选择的另外一个学生组织是我校的志愿者组织———爱心回收站。这个组织是我校的众多志愿者组织之一,主要的服务内容是通过组织活动,引导同学们把可用旧书本、旧衣服进行收集,把饮料瓶、易拉罐回收变卖,将所得的物品和钱款捐献给十堰周边贫困山村的家庭和希望小学的孩子。志愿服务热情高涨的她,参加了诸多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感触最深的一次,是跟随同学们一起前往郧县南化的一所小学,为那里的孩子送去了他们近一年多通过活动收集的变卖废品的几百元钱、购置的一些铅笔、书包、文具盒和足球以及一些清理干净可穿的衣服。
那所处于深山中的希望小学,准确的说是乡村教育点,设在一栋简易的教学楼里,仅有一名老师,已年过半百。在此上学的,大都是一些父母外出务工或是家庭遭遇变故的孩子。在简陋的教室中,老师每天带着三十多名小朋友读拼音、算算术,用他的知识给予他们最基础的教育。上学路途遥远,他们就每天五六点起床走山路;没有午餐供应,老师就在上完课后为他们做午饭。艰难困苦,但他们却从未放弃,没有放弃学习,也没有放弃爱。
南化之行让她感触很深,她想有机会能够再去看一眼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再为他们尽些绵薄之力。这也驱使着她在换届竞选中勇敢地站了起来,竞选了站长一职。2015年6月,她在换届竞选中胜出,成为我校第十一届爱心回收站站长。
担任了站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热情也更加高涨了。她想回收更多的旧物,去帮助更多的人。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房县万峪河乡栗子坪村修建了一所养老院,但由于物资尚缺乏,老人们没有棉被和衣物,她立即联系了当地的负责人。恰逢六月,很多大四学生离校,棉被没有带走,她找到一些学姐学长,了解情况后许多人表示愿意无偿捐赠。
她立即组织爱心回收站的成员们,策划了“旧物回收、爱不毕业”的毕业季回收活动,为养老院募集棉被。该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和支持,有许多老师和居民楼的住户听闻该活动后,也纷纷联系到她,捐赠了许多棉被、棉鞋和衣物。最终,他们收集整理了几十床棉被、近百双棉鞋和许多可用衣物之后,万峪河乡书记和栗子坪村书记带领人员来到我校将棉被和衣物悉数运回。此举得到十堰电视台、秦楚网和房县新闻关注报道,受到了广泛好评。
此后,她受邀前往房县万峪河乡的村庄进行考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到养老院、希望小学以及贫困家庭了解情况,与之建立长期的对口捐赠,以便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极大支持。两年的志愿服务工作,让她收获颇多,让她更明白奉献的意义。在她的志愿服务历程中,对她启发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们的社团指导老师———黄永昌教授,她的很多思想都得益于黄老师的教诲。她说:“黄老师教给我的,不是怎样在物质上去帮助人、赠与人,而是怎样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希望和面对困境的勇气。”
同学们口中的小碗姐姐
认识她的人,都亲切地叫她“小碗姐姐”。
在大家眼中,小碗姐姐是文舞双全,多才多艺的。事实也确实如此,生性活泼、兴趣广泛的她,在学习工作之余,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她喜欢文学。说来有趣,她历年的老师都记得她———那个语文接近满分,数学考不及格的姑娘。她爱读名著和古典诗词,爱随手写写文章和小诗。多年的积淀,使得她的文学功底愈发深厚,这也是她后来能够成为官微编辑、文章被很多人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喜欢舞蹈。可能每个姑娘,都有一个舞蹈梦想。而她,就是那个迈开腿,去把梦想实现了的人吧。大学期间,担任诸多职务和工作的她,时间经常很紧。在很紧很紧中,她还是挤出时间去圆自己的梦想。想必很多人都目睹过她在舞台上的风采,那样的自信、美丽、光芒四射。
她喜欢乒乓球。从小她就对乒乓球有着浓厚的兴趣,刚入大学,就在当年的新生杯乒乓球大赛中夺得了冠军。后来,她加入我校乒乓球协会,结识了很多同样喜爱乒乓球的朋友,有空闲时间就会约着去体育馆互相切磋、交流学习。
她喜欢去尝试很多新事物。2016年7月,她前往重庆,成为中国二手车大会的志愿者,从事媒体传播的相关工作,并获得志愿者证书。此外,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她利用课外时间和假期,做过服务员、促销员、小导游、家庭教师、培训班老师、文案策划员等诸多兼职工作,丰富阅历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社会经验。
她说,一路走来,她最想要感谢的是她的父母和这个学校。对于她的任何选择,她的父母都无条件地给她了很大的动力。而汽院的老师、同学们则是给予她无限的包容和温暖,官微平台更是提供给了她接触学习新媒体和展现自我的平台。
即将大四的她,对于学弟学妹们,有一些建议:不要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协调好学习、社团与娱乐的关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每件事情做到极致。努力并快乐着,在最美的时光里,去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