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创建为城市“铸魂”

□本报评论员杜剑彬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江苏和安徽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精神文明创建事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建立与落实,事关国家的发展与走向。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为城市“铸魂”、“聚气”、“修德”,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任重道远。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创建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是市民的精神,市民是城市的形象。文明城市创建本质在人,为城市“铸魂”,从而厚塑市民心中的理想、信念与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的方方面面,又与市民的生活意愿息息相关,在人人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洗礼,净化心灵,直至固本强基,人心所向,才是我们治国理政、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政治生态。铸魂,对于一个国家就是铸牢爱国之魂;对于一个民族就是铸牢民族文化之魂。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人人都讲奉献,个个争当英雄,“中国好人”蔚然成风,中国故事才能唱响全球。唯有灵魂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致胜至远,永葆青春。
  精神文明创建的另一个功能是“聚气”,就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使向善向上精神成为城市的一股暖流。这个世界有两样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一是本性的善良,二是天性的温厚。善良是做事的选择,温厚是做人的底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人的选择多种多样,结果各不相同。因此,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也就成为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大气,有大气者必有大忍。这里的“大气”就是指理想信念,就是爱国。“忍”不是逃避,而是正能量的一种积蓄。当今社会,不缺金钱也不缺物质,难能可贵的是人心向善,人性温厚。有这样一股“精气神”,国家和民族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修德”是精神文明创建的必然结果。提升自身的修养、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众生一生所求,更是精神文明创建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古人云:“盖要利达,须力学修德,不在风水也。”“修德”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和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去掉贪心、执著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用宽容之心处理好人际关系,以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境界。然而,修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强大的定力和纯净的环境相配合,也就是需要一个文明向上的社会作保障。“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精神文明创建要把修德当作第一要务,不折不扣,才有助于提升全民修养、素养。
  因此,要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着力为城市铸魂、聚气、修德,这样,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才能顺势而为,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