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我院成功举行

      11月3日至7日,“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武汉音乐学院成功举行。此次系列活动共包含“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暨第九届音乐学术期刊研讨会”和“《黄钟》创刊3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两大板块。来自全国各地的19家单位、6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我院,共同探讨办刊心得,积极交流学术成果,为中国音乐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学术传播建言献策。

回顾三十年办刊历程
共谋新时代办刊思路
      11月4日,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编辑部承办的“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暨第九届音乐学术期刊研讨会”在我院举行。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高雁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樊祖荫教授出席并先后致辞。《黄钟》副主编孙凡教授主持会议并宣读了全国各地音乐理论家以及期刊同仁发来的贺辞。随后,与会代表在滨江校区合影留念,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此次研讨会主要围绕“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编辑规范与学术评价”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学术传播与权益维护”三项议题展开。

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
      “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议题研讨中,《黄钟》顾问赵德义教授回顾了武汉音乐学院原院长童忠良先生的办刊思想。“有特色”是童忠良先生办刊思想中尤为强调的一点,也正是这一观点促使《黄钟》成为了探索“编钟古乐器”“荆楚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研究”的重要领地,为武汉音乐学院打开了学术窗口。《黄钟》历任主编、副主编、编辑,如匡学飞、刘永平、汪申申、田可文、彭志敏、崔宪、钱仁平等,分别发表了对《黄钟》30年办刊历程的认识与感想,并对《黄钟》未来的发展进行期许与展望。《音乐研究》常务副主编陈荃有从《黄钟》的成长历史,探讨了音乐学术期刊的办刊风格。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副教授刘涓涓就《黄钟》30年来刊登的作曲技术理论文章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与综述。

编辑规范与学术评价
      “编辑规范与学术评价”议题部分,《黄钟》原副主编蔡际洲、《音乐传播》主编曾遂今、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伯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温永红均进行了精彩发言。他们对音乐学术期刊的编校规范、盲审制建构、文章功利性与自主性等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让与会者受益匪浅。其间,学者们对学术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等部分的写作与编校要求,进行了热烈讨论。

新媒体时代的学术传播与权益维护
      “新媒体时代的学术传播与权益维护”以及传统学术期刊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是此次会议与会代表热烈讨论的话题。《人民音乐》副主编张萌就新媒体操作层面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我们该如何适应新媒体的冲击,如何利用新媒体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传播给读者,将高质量学术文章的社会利益最大化,是当下办刊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后,学者们围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实现多期刊学术传播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将整场会议的气氛推向高潮。

系列讲座精彩纷呈
多元文化启发新知
      由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编辑部主办的系列学术讲座是此次30周年纪念活动的另一重要部分。不同领域的四位专家学者,为我院师生们带来了4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他们分别对“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以及中西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进行深度剖析,为我院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探寻丝绸之路上的音乐
      主讲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伯瑜
      讲座主题:《怎样从音乐角度审视丝绸之路》
      11月3日下午,民族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张伯瑜教授应邀来我院举办了题为“怎样从音乐角度审视丝绸之路”的讲座。作为《黄钟》创刊3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一场,其信息量之大、学术视野之广、视角之独特让在场师生大开眼界。
      张伯瑜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自己的考察经历,给在场师生展示了重走丝绸之路时调查音乐品种、参观历史遗迹的见闻。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视频,生动再现了从西安、兰州、通渭到喀什库尔干、吉尔吉斯斯坦、伊朗这条古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并由此引出其对丝绸之路音乐内涵的思考。
      讲座中,张伯瑜教授针对“在音乐的视域下,丝绸之路的意义何在?”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丝绸之路中体现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诞生出丝绸、茶叶和瓷器,商业的交流打开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大门,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生产、文化、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使他们在相互理解中和平共处。其次,音乐在跨文化交流中作用重大。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不断融合、促进,给人们带来跨越语义层面的审美效果。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这对沟通人际关系、构建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丝绸之路这种“小传统”的交流是打破由于“西方化进程”所导致的精神世界被西方统领的局面的一个有效尝试。

解析中国当代作品中的调性扩张
      主讲人: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樊祖荫教授
      讲座主题:《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研究——以中国当代作品为例》
      11月6日上午,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樊祖荫教授在我院举办了题为“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研究——以中国当代作品为例”的讲座。
      该场讲座的核心概念为“调性扩张”(tonal expansion)。这是一个现代调性与调关系的新概念,即把各种复杂的和声现象看作是均与调中心产生某种联系的和声学说。讲座中,樊祖荫教授以《醉吟商小品》《儿童小奏鸣曲》《嘎达梅林》等27首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为例,通过边弹奏边解析以及乐谱与音响相结合的方式,从调关系交替技术、变化音三度关系、声部线性进行关系、调性复合关系等方面入手,对每部作品中的调性扩张技法进行了具体分析,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及其特征,令在场听众享受了一场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兼具的别样讲座。

突破当下调性研究的局限
      主讲人:《音乐中国》英文学报主编周勤如
      讲座主题:《调性研究在21世纪音乐理论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11月6日下午,《音乐中国》英文学报主编、国内编辑部执行主编周勤如应邀来我院作了题为“调性研究在21世纪音乐理论创新中的核心地位”的学术讲座。
      “调性研究”是此次讲座的关键词。周勤如主编说到,由于我们将“atonal”译为“无调性”而产生的对西方20世纪音乐潮流和方向的误解,以及我国传统音乐研究专注五声三阶调式的局限,导致我们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长期忽视乐音体系与生俱来的调性原动功能,以及音乐形态中音高关系所呈现的调性结构功能和语意功能。也正因为这个盲点,使我们在研究音乐时无法触及到核心层次。在此背景下,周勤如主编以柯达伊的十二音阶唱名法、郑荣达教授在“曾侯乙钟律与楚清商调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的自然十二律音节以及周勤如主编自己在“西北民歌新论”系列论文中提出的负阴而抱阳的自然十二律音阶等三项研究成果的不谋而合为切入点,将问题的核心聚焦到了“调性研究”上。
      讲座中,周勤如主编通过5个实例与疑问引出了新的调性观念,并带领大家重新认识了与新调性观念相关的新概念,最终运用新的调性观念,以具体作品为例进行音乐形态分析。
      周勤如主编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生动形象的现场讲解,令在场师生赞不绝口。在场师生还就讲座中的新颖观点和精彩内容与周主编进行了探讨与互动。

提高音乐学者的编辑素养
      主讲人:《音乐研究》常务副主编陈荃有
      讲座主题:《谈音乐学者的编辑素养》
      11月7日上午,《音乐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陈荃有编审受邀来我院开展了题为“谈音乐学者的编辑素养”的专题讲座。
      讲座从陈荃有编审谈及其从事编辑事业的起因,以及思考音乐编辑素养问题的原由开始。他认为,音乐学者价值的体现渠道为研究和教学,而其自身价值则主要是通过文本来呈现。因此,音乐学人除了努力积累并提高自身的艺术、学术修为,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编辑素养。
      讲座中,陈荃有编审用多种多样的案例为在座师生分析了论文、一般文稿以及海报等写作形式中常见的错误,并着重说明了标题设定与参考文献标注等方面的写作规范。而在如何提升自身编辑素养这一问题上,陈荃有编审认为,学者应具备读者至上、多学习文本规范化书写要求以及了解编辑出版行业常识等三种观念。他期望学者们,尤其是青年学者们能不断提升自我的文本编辑能力和实践水平,让音乐文本在理论化支撑下更规范地呈现。
图片来源:《黄钟》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