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中法文化桥 助孤困长成才
记感动江大人物 张福悦
12月15日一大早,东风阳光城西诺法式烘培坊的面包师余梅芳就熟练地从烤炉里捧出盘刚烘好的法棒,又开始做小牛角。没人能想到,这个脸上总挂着甜笑、技艺娴熟的22岁女孩是个孤儿。12年前,寄养在黄陂长轩岭叔叔家的余梅芳和我校外国语学院法语外教张福悦的相遇,改变了她的一生。“我是10岁遇见张伯伯的,他和一群朋友一起,助养了我们黄陂十几个孤儿。他每年都会来看我好多次,带来书本、文具和生活费,而且每次都会和我吃团圆饭。”
余梅芳中学毕业后想学手艺,张福悦就把她送到上海一个朋友开的烘培坊学西点。余梅芳的师傅张政海是更早被助养的孤儿,后来到法国学了甜点制作,成了很好的西点师。2012年,余梅芳凭借过硬的烘培技艺被西诺烘培坊聘用。
“张伯伯改变了我的人生!他现在还经常来我这里买面包。但他总买打折的,把钱省下来助养孤儿。我感激他一辈子!”
今年已经64岁的法国外教张福悦在中国生活了29年,其中14年都在工作之余默默助养孤儿。他以前在北京工作,就每隔2、3个月坐火车去黄陂看他们。2012年到江大教书后,去得就更勤了。“我看着他们从11、12岁长大成人,工作结婚。他们会请我参加婚礼,生了小孩还喊我‘爷爷’!”他没有儿女,“他们就是我的儿女!”
张福悦说,他和朋友们每年大概会资助8到10万元给这些孤儿。“抚孤只给钱是不够的,孩子们缺的是爱。所以我更多地是和他们待在一起,关心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有家、有亲人。”现在,黄陂的孤儿们都长大了,他又在甘肃天水继续资助着另一批孤儿。“今年刚开始,名单和资料是当地民政局提供的。我现在只去过一次,以后还要多去。”
这位从巴黎索邦第四大学毕业的文学和哲学硕士,不仅对生命有一颗大爱之心,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和迷恋。他去过南极考察,也参加了北京国贸的设计与修建,最终,他把足迹停留在了武汉三角湖畔的江大,选择教书育人,为学生们架起中法文化沟通的桥梁。
2014年,他就因为优秀的教学成绩和在中法文化交流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市黄鹤友谊奖和市优秀外籍教师合作友谊奖。随后,他又站在了第8届感动江大人物的领奖台上。
又是两年多过去,张福悦对江大更加了解,对学生也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他利用自己精通中法两国语言的优势及多年从事中法合作项目的经验,与中方法语老师一起开发法语教材、编写课程大纲。他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法语书全部带到学校,无偿借阅给师生。2016年3月,他的学生雷雨晨要参加第16届全国法语歌曲大赛,张福悦就利用课余时间,从歌曲选择、法语发音、弹奏指法到演绎风格一一作细致的指导。最终,雷雨晨凭借自弹自唱的歌曲《SOUL》斩获一等奖,并由此拿到了暑期赴法游学和参加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通行证”。
张福悦这学期教的是法语听力、口语和汉法翻译。他的课堂上没有死记硬背的教条式灌输,而是一座呈现法国历史人文风情的大讲堂。“对一个国家文化的学习,不仅是记生词,更重要的是要有历史人文的浸润和对其思维方式的了解。”
为打开学生的眼界,他先后3次将法国著名汉学家程艾兰请到江大,和学生们交流中法文化。2014年年末,法国领事馆文化处需要一名短期文化翻译,他又积极推荐我校法语专业大四学生褚雪迪去实习。过程中,他常常和雪迪交流,给他补习法国文化,教他待人处事的经验以适应工作。因表现突出,褚雪迪毕业后被法领馆正式录用,一做就是3年。今年,褚学迪得到了去法国里昂大学深造的机会,一座中法文化的桥梁正在师生的传承中越建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