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为人以信处世
东吴王子,解剑挂墓①;
北宋骚客,辞卷换题②。
魏文重诚,尝记虞人之期③;
淮阴念恩,难忘漂母之诺④。
上观商君徙木为信,立威于民⑤;
近见国母冒雨赴约,树德于公⑥。
蓝桥抱柱⑦,越千年而依旧;
胡堂信匾⑧,历百载而犹存。
荆楚有孙公水林者客居于津,事业有成。
己丑⑨之冬,腊月廿六,年关将至,恐冰雪封道,有碍交通,难至家发民工薪。
是夕,提金二十六万,携家眷赶往黄陂。
翌日拂晓,驶至河南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因寒凝冰,二十余车鱼贯而撞,车难顿生。
是日晨,其弟东林致电询归,知兄未致,音讯难通,心甚虑之。
乃驱车沿途寻兄,终至河南兰考某医院见其兄及家眷皆丧,孙弟心如刀绞,涕泪长流。
及启车箱,二十六万金犹在也。
乃曰:“吾家之年难过也,岂能令随兄工友亦难过年耶?”
及至家,两日目不交睫、饮食未进,仍谕民工领薪。
因其兄辞世后,账簿尽失,孙弟乃使民工凭心领薪,不足,即自贴六万余与母之万余金。
既如此,民工六十余人皆如愿领薪,孙弟心亦稍安。
嗟夫!孙公为信而弃世,因诚而迁形。身虽陨于车难,名可垂于竹帛。
君不见,戊子之年,金融风暴,公司多裁员降薪,避灾移难,然似孙公者,天地之大,有几人欤?
每逢年末,工头皆匿,拖债欠薪者比比皆是,然似孙公者,四海虽广,少见人也。
其人诚信如此,可媲鲁之曾参,杀猪教子;堪如楚之季布,一诺千金。
而孙弟则继兄遗志,不欠旧年之薪;光家余德,未负来生之债。
孙弟与人者岂数十万金乎?乃定身行事之信也!
无怪乎时人感曰:“信必诺,真汉子。”
孙弟接力送薪之壮举,
上承中华高风,践荣辱观于当世;
下展荆楚亮节,激信义心于后人。
富贵而名磨灭者,古今不可胜计也,唯如孙弟之信者称焉。
余闻:
欲鸟之高飞者,必丰其羽;
欲言之顺理者,必正其名;
欲人之立世者,必重其信。
羽未丰而高飞,名不正而顺理,信不重而立世,恐未能久也。
吾辈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不念抱诚守真,驱邪存信,斯亦铩羽以求鸟飞,毁名以求言顺也。
故人需以信为本,以诚为基,此世须信,吾更须信。
诚本无重,然可度轻重;
信本无价,然可衡贵贱;
义本无准,然可判是非。
诚如泉,其将涤诈之秽;
信似瀑,其能荡伪之污,实为人处世之宝,不可失也!
常感吾等少年任重道远,荷中华复兴之望,肩神州大同之任。
于后与友交当至信,为人谋宜至诚;
出言必以行信,允诺定以果诚;
立今日之小信,成将来之大诚;
聚亿兆斯民之信,共成华夏和谐宏愿;
合千万黎元之诚,同圆中国富强大梦。
【注释】
①东吴王子,解剑挂墓:西汉·刘向《新序·杂事卷七》记载:春秋时,吴王幼子季扎奉命出使,途经徐国时,徐国国君非常喜爱其所佩宝剑,季札因使命没有达成未解剑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
②北宋骚客,辞卷换题:元·脱脱《宋史·晏殊传》记载: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参加科举考试时,发现考试题目是自己前不久练习过的,如实向宋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③魏文重诚,尝记虞人之期:西汉·刘向《战国策》记载:战国时,魏文侯魏斯与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约定打猎日期,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
④淮阴念恩,难忘漂母之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西汉淮阴侯韩信少年落魄时,曾经有一位以漂洗丝棉为生的大娘送饭给韩信吃,韩信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召见漂母,赏赐她千金。
⑤上观商君徙木为信,立威于民: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战国时,商鞅在城南门立下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将木杆搬到北门的就赏赐黄金,后有人将木杆搬至北门,商鞅立即赏赐他黄金,以此树立了威信。
⑥近见国母冒雨赴约,树德于公:宋庆龄曾经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下了大雨,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让同学们很是感动。国母,此处特指宋庆龄。
⑦蓝桥抱柱:战国·庄周《庄子·盗跖》记载:古时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女子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 蓝桥,于今陕西省蓝田县蓝溪之上。
⑧胡堂信匾:民国·胡亚光《安定遗闻》记载:晚清胡雪岩所筹建的胡庆馀堂崇尚戒欺经营,曾亲笔在匾额上写下店训“戒欺”。胡堂,胡庆馀堂;信匾,“戒欺”匾额。
⑨己丑:指公元2009年; 下文戊子之年即公元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