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学“泛信息化”,回归教育本真
孟子说:“教亦多方矣。”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众多教育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并非万能。比如,采用VR技术来进行实训教学,可以节约场地和设备成本,但仅靠手柄操作模拟实训,学生会缺乏真实的手感,影响操作精度。比如,使用手机APP来进行考勤、讨论,但你焉知屏幕前是否另有他人?而那些学问大家“坐而论道”,比如《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光凭满腹学识便折服众人,何需“玩花样”来取巧迎合?《朗读者》中的朗读动人心扉、催人泪下、引人思考,靠的是“真诚的力量”。
信息化教学模式有其优缺点,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本身是不分对错的,关键在教育者怎么去用它。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在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关注课堂的实际效果,多和学生交流沟通。若一堂课下来,学生看视频、玩模拟、点APP忙得不亦乐乎,但和老师却连一个眼神交汇都没有,教师如何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要善用各种技术手段,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而不能被技术所“奴役”,舍本逐末。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就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方法,我们始终要谨记教育的本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曾电话采访一位目前在通用公司工作的毕业生,他技能过硬,发展不错,但请他表达一下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情时,他却说:“我对老师没什么感情,因为我上学时基本和他们没有交流。”多么令人震惊!难道我们只是在培养“机器人”吗?除了关注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拿了多少奖,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他们是否有健全的人格、善良的灵魂和感恩的心?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应该担任“导师”,而不仅只是扮演 “课堂技术员”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职能的传统定位,这里面的“道”、“业”、“惑”既包括学业,更应涵盖做人。很多学生回忆自己的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帮他解决了一道难题,而是在做人、做事上的教诲。“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回忆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他留学德国学医,为一名病人手术几天后,病人去世了。检查证明裘法祖的手术没有任何问题,但他的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请记住,这位死去的患者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老师对生命的尊重深深影响裘法祖的职业生涯,他始终把病人放在首位,最终成为医学大师。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扎实学识、高尚情操折服学生,也要用仁爱之心、善良热情去感化学生,除了传授技艺,教师可以教学生学“做人”、做“好人”。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高职教育的践行者,我们要始终秉承教育的本义,培养一个个高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