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委书记万建明在2017年泉州市高层次人才沙龙活动上的交流发言

五化培育人才 两代师表共进

“四全育人”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构建和提升

“立德树人”是学校师德建设的导向和遵循

“四全育人”是学校师德建设的理念和平台

“五化培育”是学校师德建设的手段和模式

“核心价值观”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两代师表”是学校师德建设的对象和目标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具有127年历史的百年老校,学校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指示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注重“四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环境育人)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构建和提升,融“爱国爱校、爱严相济、爱拼敢赢”的“三爱”精神于师德建设中,强师德提师能,积极培育行业需求人才,2017年,学校被评为泉州市服务贡献十佳职业院校。

      一、扎实推进五化育人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下开启教育新征程,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以“师德文化塑造人、制度文化规范人、艺术文化感染人、职业文化影响人、环境文化熏陶人”为主要内容的“五化”育人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筑高尚师德文化,以师德风尚培育人

      强教必先强师,强师以德为先。学校通过“六个促进”强化师德师风养成。一是通过校训精神促进师德文化。把“自强进取、树己树人”的校训雕刻在校园最显限的位置,开展“我与校训合影”活动,组织校训精神大讨论,把校训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二是通过廉洁文化促进师德养成。学校党务工作部、工会、团委、教务处等多部门联手,通过师德建设年、党风廉政教育宜传月、廉洁文化进校园、一封家书、诚信考试等营造“以德为荣,以康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师德评价。学校出台了《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暂行办法》《教师教学 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把师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四是通过典型宣传促进教师成长。结合“两学一做”专题学习,组织观看《榜样》《知心法官》等影片视频,开展“最美教师”、党员好故事、道德模范、师德标兵等活动,寻找身边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五是借助主题教育促进师德熏陶。通过开展“强师德。铸师魂”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了师德建设。六是通过校地共建促进师德教育。学校创新“校一园、校地”紧密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教材、共同服务社会、共同促进师德教育。对口支援宁夏幼高专,从师资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弘扬“海丝”艺术文化,以艺术品位感染

      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坚持做到“六个巧借”。即巧借道德讲堂、巧助课堂板报、巧借社会调研、巧借传统节日和重要活动、巧借讲座论坛报告会、巧借社团等。充分利用泉州市“海丝”、带一路”的文化资源,以学校的“闽台乡土艺术教育研究所”为依托,借助“文都”大舞台,借助泉州民俗文化之源,形成“惠女舞蹈与服饰、中国结、泉州花灯”等三大泉州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挖掘师资联合民间艺人进行传承创新,把惠女服饰、中国结编织、花灯、刻纸制作引进课堂,引进兴趣小组、引进实践基地,开展互联网+论坛、举办服饰展、灯展,进行DIY实践制作等,成效显著。学校还与实践基地共建,传承创新泉州南音、泉州木偶戏、泉州民间舞蹈、泉州民间美术、泉州童谣、泉州刻纸、永春白鹤拳等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海丝”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亮点。

      ()完善精细制度文化,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学校以章程为核心,坚持“立、改、并、废”并举,全面梳理了2011年以来各项规章制度,修订了《泉州幼教集团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学校理事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制订并实施《关于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一岗四责”的实施办法》等制度,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体系。制订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学生行为规范准则》等,形成管理制度汇编,用管理制度规范人。

      ()打造爱拼职场文化,以职业精神激励人

      学校重视职场文化建设,利用八大物质载体建设学校特色职场文化,一是教室布置强化职业文化。通过有国旗、有校训、有《教师职业道德》、有专业特色园地、有黑板报的“五个五有”,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二是宿舍布置体现职业文化。学校发挥导向作用,着力把宿舍变成培育“四有”好老师的场所,在整洁、规范之余,允许学生以积极向上、结合专业为前提个性化发挥。三是宣传阵地熏染职业文化。学校的宣传栏、楼字墙面、路灯廊道等长期张贴悬挂师德典范、名家名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师德养成。四是实习实训场所强调职业文化。学校的微格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育婴师仿真模拟实验室等的教玩具设置、氛围布置在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的同时凸显教师职业特征。五是微媒体弘扬职业文化,学校紧扣新时代要求,关注“全环境育人”理念,注重对传统的“三全育人”理念进行继承发展和必要补充,紧扣“信息一观念一价值一行为”这一育人本质链条,关注网络这个育人场域,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空间“吸引”网络受众的优势。学校的微博、微信、易班定期不定期推职业道德修养美文以及师生师德典范。六是大型活动融入职业文化。学校在科技文化艺术节、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庆典的节目编排上融入校训、融入教师职业特点。七是共建基地齐抓职业文化,学校利用“互联网+”,与共建基地通过线上远程培训,线下专题讲座、面对面访谈为学生上好职业道德修养课,实现“两代师表一起抓”。八是优秀校友引航职业文化。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培育校友文化,邀约优秀校友给未来的老师上职业道德修养课,利用校友的先进事迹、责任感、荣誉感激活学生的职业因子,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创设高雅环境文化,以环境文化熏陶人

      “校中有山、校中有景、校中有园、校中有花”。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规划设计、功能分区、建造风格等方面融入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元素,依托天然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在原有基础上于2016年启动校园景观提升计划,注重营造校园整体文化气息。把闽南文化、“海丝”地域文化融入楼宇装饰、路灯路标设计、艺术长廊设计,利用闽南常绿植物、特色花卉,打造富有闽南风格的生态校园景观。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既有运动场、演播厅、学术报告厅等大型活动场馆,也有音乐、美术、微格教室、恒温游泳馆等综合技能实训室,还有休闲咖啡屋、凉亭、附属实验幼儿园生态农庄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学校通过“五化育人”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取得良好的效果。在2016年全省师范生技能竞赛中有6人次获奖,总成绩位居全省师范类院校首位,获得全省高职高专唯-的组织奖。在2016年“挑战杯一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学校参赛作品获得全国特等奖。2017年,初等教育学院《爱弥儿之家》荣获福建省首届“和职教杯”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学校两个教学成果《基于“校--园”协同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融闽 南乡土文化于艺术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之探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等主流媒体对学校的师德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进行多篇次报道,近一年来全国各地20多所院校来校参访。培养出的学生以文化素养好、职业精神好、专业技能好、就业状态好、社会声誉好深受用人单位喜欢。

      二、探索“校--园”协同新机制两代师表服务教育

      学校坚持两代师表齐抓共进,创新“校地一园”协同育人模式,为“五个泉州”发展建设输送行业需求人才,服务区域教育发展。

      (一)创新“校-地一园”多层面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牵头成立幼教集团,学校对接“五个泉州”发展建设,服务民生事业,以“校一地-园”协同育人这个全新的角度作为创新点,把人才培养工作置于区域和行业社会中总体把握,与14个教育主管部门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牵头成立由学校、泉州市教育局和6中职学校、138所幼儿园组成的泉州幼教集团,建立了学校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福建省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多层次的合作平台,使“校-地一园”合作模式走向制度化。二是创新“四共建”与“四共同”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创新建立的“校园”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探索山一 条解决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教师互聘互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学校成立“福建省南片区早教实验基地”“闽南区域《指南》实验指导平台”等学前教育协同创新基地,完善“共建核心课程、共建特色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学团队”“共同分享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评价学生、共同促进就业”的。“四共建”与“四共同”的协 (下转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