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加学院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自掏腰包跑遍大凉山区的17个市县,帮助高中生们了解大山外面的情况,肖英雄和吉保力聪表示此举是为了———

让像我们一样的山里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





  9月2日20时许,看到最后一名同学在寝室安顿好,肖英雄和吉保力聪回到自己的宿舍,长舒了一口气,肩负了3000多公里的“重担”终于可以放下了。
  三天前,肩负着84名家长的嘱托,两人带领42名来自四川大凉山区的新生从西昌出发到学院报到。
  这也是假期社会实践的“成果”。2016年寒假和2017年暑假,经济管理系2015级学生肖英雄和吉保力聪加入学院“圆梦民职院,心系家乡校”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自掏腰包跑遍了大凉山区的17个市县,帮助高中生们了解大山外面的情况。他们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像我们一样的山里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
  自掏腰包义务宣传走遍17个市县高中2016年寒假前,学院发起了开展“圆梦黑民族,心系家乡校”回访母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倡议。肖英雄和吉保力聪两名彝族小伙积极报名申请加入活动,并将实践地点选在了自己的家乡四川大凉山。二人用14天的时间走遍大凉山地区的17个市县的高中。
  提及参与初衷,二人在当年的社会实践回访报告中写到:“我们想把在学校的体会、看到的大山外面的情况讲给家乡的学生们听。在哈尔滨、在学校里,我们没有因为从南到北,经历了3000多公里路而感到孤独,反而像是待在自己家里、父母身旁一样幸福。”
  实践活动中,二人不仅介绍了在外的学习生活见闻,同时宣传了学院的历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高职专业等等。二人还组建了一个QQ群,方便大家互相交流咨询。至2017年高考结束时,已有400多名当地高中生在这个群里进行交流。
  高考结束后,群里的交流达到了高峰。
  刚刚结束高考的学生们向二人咨询着专业、院校等报考的话题。肖英雄和吉保力聪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地回答着各种问题。
  原本,家长们建议两人暑假留在哈尔滨打工,在赚下学期生活费的同时,也可以节省往返的路费。但是为了更方便地与QQ群里的为报考发愁的老乡们沟通,二人再次加入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回家乡开展社会实践。一个多月后,QQ群里的同学们有的考入本科,有的考上少数民族预科,有的升入高职,有42人选择报考我院,与肖英雄和吉保力聪成为同学。
  “我们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更多的老乡找到一个上学的机会,让像我们一样从山里走出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肖英雄说。
  村长助理吉保力聪这并不是吉保力聪第一次为家乡的学子找寻更多、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作为布脱县坡里村里第一名走出来的大学生,他被推选为村长助理,也成为了村里人看大山外面的世界的眼睛,他积极地将外面的资讯和好政策传给村里人。
  村子里有1000多人,但是常住村里的更多的是老人和孩子。在吉保力聪读高二时,就通过做工作,将两名同村的孩子送出村子,到西昌读书,让家长们同意孩子不必放弃学业外出打工。2016年寒假期间,他与西昌的重点高中接洽,使同村的几名高中生以更优惠的学费入校就读。
  肩负84名家长的嘱托带领42名新生独立报到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42名新生,到学院报到时,没有一个家长陪同。
  在西昌火车站,家长们与孩子们分别的场景让肖英雄和吉保力聪历历在目。42名新生,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出远门。8月27日排队购买火车票时,很多家长准备送孩子到哈尔滨,但与二人深入交流后,决定让孩子们结伴独自报到。8月30日,火车站送别时,很多家长哭了。一位家长拍着二人的肩膀说:“你们一同从这里走出去,到那么远的地方,你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我相信你们能把这件事件做好,我相信你们!”
  84位家长的嘱托,二人觉得责任重大。从西昌至哈尔滨,需要在北京转车,行程近三天时间。一路上,二人通过手机为家长直播情况。一路上,照看同学们、照看同学们的行李,二人不敢深睡,困极了就轮流眯一会儿。
  9月2日16时,学院派出大客车在哈东站接上了这批新生。18时,大客车到校,虽已过了迎新的工作时间,但是学院已做好了安排,让学生们第一时间入住、吃饭,第二天再办理报到手续。20时许,看到最后一名同学在寝室安顿好,肖英雄和吉保力聪回到自己的宿舍,长舒了一口气:“一路上,心一直悬着,终于能放下了,能安稳地睡上一觉。”
  图1为自大凉山的学生在迎新客车上。
  图2为军训时在校门前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