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齐医情怀

——记学院多基因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邱长春

人生,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来讲,从青丝到白发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是酸甜苦辣沉淀的结晶,每个人出身不同,过程各异,顺逆殊途同归。                                   ——邱长春如是说

邱长春,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生物化学专业,19658月至2011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从事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工作。19958月至19987月期间,曾远赴美国佐治亚医学院工作学习3年,主要从事“血红蛋白基因表达调控及其修饰作用”的研究。半个世纪里,邱老始终致力于心脑血管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丰硕成果,她翻越了一座座医学大山,她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有爱才能做到专注,有爱才能风雨不扰,苦累不惧。20117月,邱老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退休后受聘于我院,她着手组建了齐齐哈尔医学院多基因病研究所。该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研方向,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从基因结构和生物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水平方面,探索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多基因重大疾病的精准预防、诊治和个性化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多基因病研究所选择热爱科研的师生,通过科研实践,促进医学基础研究、教学、临床的有机结合,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多基因病研究所已成连结教学与临床的纽带,是培养提高师生科学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技术平台,也是构建医学院科研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来到学院6年来,邱老很少有休息日,每年至少工作11个月,每天来往于宿舍-研究所-实验室之间,她也很少有休闲娱乐的时间,她认为休闲娱乐是虚掷光阴,浪费生命。现如今,手机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当许多“低头族”须臾离不开手机的时候,邱老却在白天从不开机,只在晚睡前看看来电或短信。从不浪费时间是邱老多年来养成的令人敬佩的好习惯和工作作风。

过去的六年中,多基因病研究所不仅发挥了连接教学与临床、培养和提高教师、学生科研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功能,而且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相继开展了近10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发表了8篇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其中,20121214日,在世界著名学术杂志《Science》(《科学》)增刊上发表了以我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的论文《Evidence of genetic contribution for 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in the Chinese railway workers》(《遗传因素参与青藏铁路建设工人发生高原肺水肿发病机制的证明》),这是学院科研工作的历史性突破,这是邱老焚膏继晷、无私奉献的结晶。六年里,多基因病研究所培养了多名科研骨干教师,联合培养了5名硕士研究生,6名成绩优异的本科生,有的已经达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今年毕业的孙长杰同学,在所有的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无论总分还是笔试、面试皆为第一名。学院与俄罗斯赤塔国立医学院共同组建了设在多基因病研究所的“中、俄心、脑血管病遗传学研究联合实验室”,仅两年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而进一步激发了青年人的科研热情,也增强了他们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信心。

夕阳不老,情怀依然。一名耄耋老人,她没有暮气沉沉的老态,没有颐养天年的闲适,有的是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洞视世事的睿智眼光,侃侃而谈的辉煌过往,以及内心深处潜藏的勤奋、坚韧、认真、豁达和满满的正能量。为了完成对特殊地区人民的身体普查,她在新疆从南到北走了五个来回,她进过塔克拉玛干沙漠,闯过“死亡之海”——罗布泊,曾到“北极村”——漠河为当地百姓体检。为了研究环境与遗传基因的关系,在60岁高龄时曾3次攀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路虽险,她不惧;山虽高,她无畏,邱老将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全部奉献给了她所钟爱的医学事业,她矢志不渝,乐在其中,她在险境中砥砺前行,她向一座座峰巅执着攀登。

周国平在《善良丰富高贵》中写到:“真实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邱老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既真实又充实,她的举手投足间永远都是那么的执着、坚毅和高贵,这份执着和高贵潜藏于她的内在品质。邱老就是以这样的执着与热情辛勤地耕耘在齐医校园里,她远离亲人,远离繁华的首都,她甘于寂寞,乐观豁达,她把真情、智慧和汗水播撒给了齐医学院,她的齐医情怀和无私奉献也赢得了齐医人的无上尊敬和深深爱戴。

  感谢您,邱老!

       感谢您对齐医学院的挚爱和奉献! (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