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十年的坚守
——记中铁建工集团东非公司校友张翠山
“好男儿志在四方”,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我校04届土建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校友张翠山,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驻扎十年,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扎根这片异域土地;用好学和实干,走出了一位普通却不平凡“花椒”的非洲十年路。
“要想不被陌生的环境淘汰,就要适应它”
与非洲的“结缘”,不过源于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念头:“好男儿志在四方”。读书期间就关注着国外发展和变化的张翠山,来到坦桑尼亚工作,源于中铁建工集团坦桑尼亚分公司为壮大实力,决定从集团内部“招贤纳士”的契机。家中父母的支持,是他远行的动力和后盾。从2007年至今,这异国他乡的土地,张翠山未曾想到一待就是十年。
初到坦桑尼亚是7月,预计的炎热不仅没有出现,反而凉爽舒适,湛蓝的天空,成排的棕榈树,夹杂着兴奋和忐忑的心情,在总部培训一周后,张翠山在阿鲁沙——即将长期工作的地方驻扎下来。
第一个项目就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困难:位于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自然保护区的项目驻地,由于在施工期结束后所有建筑都要拆除恢复生态,设施和建筑都非常简陋;而真正的困难在于和施工人员的沟通,80多个工人里只有包括张翠山在内的3个中国人。项目经理交接完毕就离开了,英语不通,斯瓦西里语(坦桑尼亚的官方语言)不会,当地工人长相看来都差不多,项目管理不细致,一个项目一个大学生,领工员只负责工地生产,其他的技术、生活和与当地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都没有专人负责……张翠山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你想不被它淘汰,就只能去适应环境”,带着这样的理念,调整心态,过好语言关,是张翠山给自己定的第一个目标:勤学斯语书,勤交流,还不能忘记英语的使用。随着工作的深入,三个月后,在张翠山刚开始有些眉目时,驻地上仅有的两位中国领工员被派到其他地方做任务,平时靠领工员带着工人施工,此时,只能张翠山自己上,一个人管理库房、打理生活、带领100号人施工,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化压力为动力”,把自己独立撑起“一片天”的契机当做学习语言,深入工作的有利契机,乐观的张翠山就这样独立生活带领着大家施工过了一个月,等领工员回来的时候,他的语言水平和沟通能力令来了好几年的领工员佩服不已。如今,他已经可以流利地与当地人交流。
深入非洲腹地 感受狂野草原
非洲草原之大,在一次考察新项目工地的时候,张翠山才真切地感觉到。
按照原本预估好的离一个附近熟悉的村庄150公里的距离,加了油,吃了早点就出发了,水和食物、地图都没有额外带上。当地人说出了城100公里就到了,张翠山一行想没多想就上路了。从路边都是庄稼和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的土路,到突然看不到土路,全都是因雨季而疯长的成片草原时,张翠山心里开始发慌,油已经不多了,可依旧是看不到边际的大草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突然看到一个骑着上海凤凰牌自行车的当地人,张翠山内心狂喜,带上他,就能找到附近的村庄。到村庄已经是傍晚,可村里的柴油白天已经用光,而此时一天的行程下来,车子已经跑了240公里,油箱警报灯早已亮了。原本准备第二天再说,但村里有人说山下的村子有油。为了避免白跑一趟耗尽了所有的油停在荒郊野外,张翠山与同伴商量再三,决定把车顺着山空档滑下去,果然,一个小时后才来到山下的村庄。一看到是个还算大的村庄,张翠山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来了。加满油后继续出发,又开了100多公里终于到目的地,此时已经是深夜11点钟了。
“吃一堑长一智”,面对远离“现代”的项目驻地,谷歌地图,足够的水、粮食、汽油成为他日后去一个陌生地方必不可少的准备。
原始的非洲大地,也给张翠山带来更大的惊喜。因为另一个项目的开工,张翠山前往了位于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交界的著名自然保护区——马赛马拉大草原,这是每年观看非洲动物大迁徙最为壮观的地方之一。在这里,张翠山更为直接地接触到各类动物,对它们也更加了解:看动物只能坐车去看,看见动物不能大声喧哗、随意下车;保护区内车速不能超过40码;外来物种不能进入保护区,鲜活的必须在保护区外先宰杀;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每天清理,不能影响动物的活动……俨然是一个野生动物专家。
在草原上工作了整整十年时间,张翠山对动物的习性都非常了解,与动物也发生过许多非常有趣的故事。“有一次皮卡车上运了一袋土豆,临时下车签字,后备箱没有关,签完字以后,看到有几只猴子在车上,正困惑不已猴子在自己车上干嘛时,每个猴子抱着几个土豆就跑了”,如今,张翠山已经能够准确辨认草原上动物的种类和习性了。
“付出才有回报”,初到非洲时尝的那些苦,在日后,都成为了张翠山的“甜”。第一个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自然保护区的项目为张翠山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与当地人融洽相处,与当地的施工制度融洽相处,与这里的自然融洽相处。如何将上百号工人从400公里开外的城里组织到项目上来,如何组织建筑用材……这些,如今张翠山都已经得心应手,圆满完成新项目的他,得到业主和自然保护区的充分肯定。
十年非洲梦
时光飞逝,转眼间,坦桑尼亚这片土地对于张翠山而言,不再如当初一般陌生,驻扎在项目工地上,让他和当地的工作,这片广袤的大草原有了更“亲密”和深入的接触,去了解他们的历史,了解当地人的习性,了解这片土地上的草木动植物。这不仅扩大了张翠山的知识面和眼界,更为不断深入推进一个又一个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5年,坦桑尼亚迎来新总统,大刀阔斧的改革体制对项目的影响冲击不小:总统叫停一切商业投资,对建筑行业工人的工资进行不切实际地提高,同时要求所有企业把过去两年的工资补齐,随着制度的推广,罢工潮也开始了,工地上400号工人,突然毫无征兆地就不来上班,打了张翠山一个措手不及,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怎么解决眼前“十万火急”的现实问题,张翠山流利的斯语再次发挥巨大作用:重新学习劳动法,制定措施,让工人选出代表说出自己的想法,政府参与协商,依法跟工人谈判,听取他们的诉求,提出自己的要求,全程没有翻译的情况下,张翠山“单枪匹马”平息了罢工潮:工人按时来上班,也没有出现罢工潮,不断调整措施改变用工方式,张翠山再一次用实力证明自己的能力。
“我是一个做事情的人,不太喜欢喧闹的环境,这里宁静的环境很适合我”,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上这样简单的工作环境让张翠山感到自在而放松,很像自己成长的家乡,充满了自然的宁静。
正因如此,原本有很多次机会,他可以离开那里,但最后他都选择留下来,而这一待就是十年。虽然曾经面对了很多的困难和磨难,但在张翠山看来,这十年的经历,是他人生的一大笔财富。
(文/高欣音 素材来源/张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