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 大情怀
往慈善募捐箱里塞钱,往红十字会账号里汇钱的捐款方式都不新鲜了,最近流行的是“晒步数做公益”。
走路也能做公益?没错!将步数转化为真金实银的爱心捐款,由企业捐出,运动的同时就是做公益。免费、有爱、够酷!根据自己每天走的步数,在微信公众号中和朋友圈的好友们一比高低,这让不少懒人都迈开了步子。除了朋友圈里的面子问题,通过捐赠步数来参与公益活动也是很多人坚持“日行万步”的重要原因。一个温暖的小心愿是如此简单——捐赠步数,其实就是你不经意间完成的微公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三月是雷锋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科师大莘莘学子对“微公益”的看法吧。
15经济管理学院 郭明星:微公益”之所以在当下很流行,主要是因为其不需个人花费太多精力、太多金钱就能助力别人完成一个心愿、做成一件事,也由此收获助人的快乐和满足。短小精悍的慈善活动,短平快的公益方式,成为“网络慈善”的可行之道。面对社会上某一个体或者群体出现的困难,精心策划相关的“微公益”活动看似不起眼,但通过这些鲜活而有吸引力的载体却可以有效地涵养市民的慈善之心,激发慈善的社会活力有效凝聚社会力量,传递社会正能量。
16材料与机电学院 钟美平:最近朋友圈掀起一股“晒步数”之风,好,你八千,我就一万,看看谁走的多,可谓是全民运动。不光让自己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可以献爱心。但是呢,这就可就苦了广大的宅男宅女了,缩在家里当然没什么步数,所以朋友圈都不敢去逛了,生怕会被大家“嘲讽”。不爱出门的他们只能赶鸭子上架,达到大家期望的最小值就阿弥陀佛了。其实呢,捐步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将它和面子挂上钩就失去当初设立捐步活动的初衷了,这纯粹是为了捐步而捐步,我想这是不该的。
15旅游学院 熊卿龄:很多人会觉得,公益好像就是明星做广告,声势浩大捐很多钱,离普通人都比较远的活动,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所以,我特别喜欢“微公益”这样的说法,也很喜欢这种做公益的方式。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公益真正要体现力量,需要社会上每一个人伸出双手,每人贡献一点力量。
14文学院 李文凯:依托微信成长起来的晒步“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社会价值。晒步微公益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走红就在于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时效性、互动性、便捷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草根化和常态化。晒步“微公益”是一种公益活动,也可以说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理念,它不仅助推了全民健身运动事业的发展,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让人们的生活习惯朝着更加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在个体性生活日益丰富而公共性生活缺失的现代,晒步微公益提高了民众对社会问题、公共事件的关注度,对个体力量与价值的充分肯定。
15经济管理学院 黄文勋:世界的改变不是因为少数人做了很多很多,而是多数人都做了一点点”,“微公益”这种新兴公益模式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转移,越来越多的民间公益人出现在大众视野。微公益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能做一点点,并将分子力量汇集成社会力量,通过自媒体,如通过微博、博客等途径做公益;二是鼓励激发人们挖掘身边小到微的社会需求,并通过自己切实的行动助力公益梦想。
16国际教育学院 罗迪雅:微公益是种很棒的方式,不仅让公益离我们不再遥远,而且促使我们自己迈开步子,锻炼运动,看看周围,思考世界。当自己每日的运动步数可以攒成足够多绿色能量,微公益代替我在沙漠种下一颗真树,内心有种公民自豪感油然而生。
15法学院 梁理:不管是以前的“捐钱捐物资”,又或是现在的“微公益”,形式虽然一直在改变,但其背后所体现的真诚爱心是一直没有变的。“微公益”与现代生活节奏所接轨,给大家传递一种“你认真生活,就是在贡献爱心”的思想理念。
15商学院 李俊美:我每天给自己定的目标步数是10000 步,只要天气允许,每天晚饭后都来绕操场走几圈,有的时候完成了目标,一看好朋友比自己的步数多,不甘心落后,就再多走几圈。关键还能通过走步做公益呢,一想到还有那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需要我们帮助,自己能尽一份力就是一份力,就能激励我每天多走步,既健身又可做公益,两全其美。
15音乐学院 娄昊:喜欢锻炼是好事,但有的人却盲目刷步数,每天都走三四万步,暴走的结果就是,有人走出了半月板撕裂、膝盖积液……日前,因为在朋友圈拼步数,有些人运动过度,导致膝关节积液、半月板撕裂,恢复不佳的话很可能要面临手术。这种盲目跟风,浮夸打卡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点评:微公益就是从微小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微人、微爱、微力量、微行动,注重的是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倡导人人参与,从生活中的琐事细节开始关注参与社会公益。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庞大的社会群体,使个体的力量显得更加渺小,而晒步微公益,让人们重拾起社会价值存在感。晒步微公益还传递了一种生活即公益的理念,让人们认识到公益并不是一件多么高大上的事情,它就融于你我的生活之中,它让每一个微小的力量意识到自己也能用平凡生命的闪光把人间照亮。走路健身本是一项温和随性的运动方式,可不少人为了争夺第一,与朋友“暗中斗步”,甚至有人变身“暴走”族,日行万余步,乃至数万步。这种本末倒置,为了炫耀而忘记健身公益的初衷,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
2014年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启动了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活动开展至今,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响应。无论是为了强身健体还是为了公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作为非盈利性公益,微公益的身影无处不在。通过社交化、互动化的方式,倡导随时随地、便捷无负担的公益氛围,让“随手公益”成为一种生活常态。类似的互动公益方式还有很多,如微信发起为盲胞读书项目,号召每一个网友捐赠60S声音,给盲胞制作有声读物;QQ 邮箱发起暖灯行动,通过删除旧邮件节约能源的方式,腾讯公益将捐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改善照明环境……在高校悄然绽放的公益之花,离不开莘莘学子的默默付出。让微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形成习惯,深入骨髓,融进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