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热”背后的冷思考

“双创热”背后的冷思考

□经管学院  张庆晓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双创教育是大学转型发展的一次挑战,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一次考验。笔者发现,随着双创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期,在实践中暴露出的困境和偏颇越来越多,这种认识的误区多来自于对双创教育理解上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双创教育应将创业成功作为目标。不少高校将少数创业成功的学生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和标榜,忽视了创业教育的真正成效,更未触动传统的教学模式。

  误区二认为双创教育可以脱离专业教育。这种表现就是很多高校的双创课程都是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少数几门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上课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无法深层次挖掘双创教育内涵。

  误区三认为双创教育是与专业教育对立的。很多高校认为双创教育只是创新创业学院的事情,担心双创教育会打乱原本的专业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错误的把双创教育视为一种创业技能培训。

  如何走出误区,将双创教育落到实处,笔者认为高校需要追本溯源,搞清楚双创教育的核心是什么,难点在哪里,突破点是什么,弄清楚这三个问题,才能促进双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双创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何为“创新创业精神”?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双创教育的培育,需要高效孕育出创新创业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和独立思考,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双创教育的难点在于合格的师资、课程及校企合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在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时候,教师必须具备双创的精神和素质,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意识;完善的、有层次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是必备的条件,因为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但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高校将双创课程以选修课、通识课程的形式设立,作为零星点缀,普及的只是一些基本知识;校企合作是检验高校知识经济转化的重要方法,而企业在与高校合作过程中仍然是以企业能否盈利为导向,能否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问题为重点,对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基于此,高校必须积极融入社会,以“市场理念经营学校”,进而增强高校的竞争力。

  双创教育的突破点在于改进师生评价导向。在教师层面,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研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市场,捕捉最前沿的社会需求,并将其转化到教学中。此外,改变评价指标体系,增加对教学的考核,引导教师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锻炼,改变“唯论文至上”的风气;在学生层面,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成就,尤其是在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其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首位。

  高校是双创教育的主体,是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载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双创的体系建设,以更大勇气、更大决心推动双创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