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在浮沙之上筑高台(二)
手术、染色、取材、水浴……郑婉的学习日程表从早到晚排的满满当当,清晨六点起床,凌晨一点睡觉成为她研一的生活常态。
“自律是最大的自由,我始终坚信自我管理并脚踏实地地践行之”,每天实验前,郑婉都会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配药、老鼠称重、手术器械摆放,设置好闹钟、标签,打印第二天的时间安排,周而复始。
在郑婉的计划中,明年将远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所以研一一年要完成整个研究生课题,快节奏的生活让她几乎没有时间关注窗外事。
“但是在夜深人静,通常熬夜到 3 点后失眠的时候会特别思念大家,怀念一起的双惟生活,以往的坚持,以往的默契,但这也一点一点、一次一次的坚定我的信念。”郑婉告诉记者。
她口中的“大家”指的正是不弃疗小组成员,2014 年本着团队学习有利于相互促进的目的,在郑婉的发起下,11 位双惟学子自愿组成不弃疗小组,抱团学习。
“不弃疗”——永远不放弃治疗的简称,寓意为不管医生还是患者,都不该在本该争取的时间里放弃治疗。
团队最大的特点是严格践行双惟“四自一养”理念,并实行严苛的考评淘汰制度,经过1 年的摸索,在次年的期末考试中,大部分成员的专业成绩达到了 90 甚至 95 分以上,即使是专业平均成绩,最低分也有 83.57 分,初尝甜头的不弃疗小组决定将学习模式完整复制运用到考研中。
“2016 年考研上线率 100%,团队考研最高分 400 分,平均成绩超出国家线 57 分!”,不弃疗小组交出了惊艳的成绩单,14 位成员分别顺利录取各省份中医药大学深造。
惊艳的成绩单背后是不弃疗小组整理的3467800 字的学习资料。
“我们在复习中就感觉市面上没有和我们备考材料全面匹配的教材,也没有匹配度很好的练习资料,所以我们都是坚持自己整理资料,事实证明,确实有效,但是这些资料只局限我们这十几个人,太浪费了,是不是可以推广?”早在 2015 年,不弃疗小组就有了模糊的想法。
“出本书吧!”在吴丹的记忆里,考研结束后,当初模糊的想法已颇为清晰,并成为团队共识,“考研一结束我们就行动了,2 个寒假加上 1 个暑假,100 多个日日夜夜的策划、编写、校对,从 300 多万字里提炼出 30 多万字的精华内容,逐字逐句核对推敲,有时一个人核对一遍就要耗费大半个月的时间,还有一些团队内部有争议的真题或内容,我们就反复比对多本教材,查阅各种资料,力求去伪存真,准确无误,这不仅是对自己有一个交代,也是对考生的负责”。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最终形成了 200 多页的初稿,不弃疗小组辗转找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艳杰主任,发送了样稿,对方很快答复,欣然同意出版。
此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书籍出版快速提上日程。
2016 年 8 月 25 日,郑婉从南京回到南昌,专程拜访校党委书记、双惟班班主任刘红宁,想邀请他为书作序。在那次将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中,刘红宁爽快的答应了郑婉的请求,并向郑婉讲述了他对双惟的期望和希冀。
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那天天气炎热又恰逢假期,郑婉于约定时间提前一刻钟到达办公楼,做好了等刘红宁书记一个小时的心里准备,但是让她意外的是,刘红宁书记准时到达了办公室。
2017 年 5 月,《中医综合精华笔记》(分为《中药方剂中内分册》、《中基中诊针灸分册》两本)正式出版!目前,已在当当网、淘宝、天猫、亚马逊及全国各大新华书店线上销售。
书籍采用了思维导图、表格归类等模式,把考试大纲、规划教材、历年真题糅合于一体,无论是编写内容还是编写形式都有别于其他中医综合辅导书,不弃疗小组用了大量精力透彻分析了 27 年来的《中医综合考研大纲》,有条不紊、详细列出了每个考点内容,并在充分研究 1991—2017 年历年真题的基础上,在各考点后标注出题年份,并首创“红膜”设计,将历年考研的考点、重点、难点设计为“红色”字体,配备一张“红膜”,将“红膜”覆盖“红色”考点内容时,内容会变空白,可以帮助后来者有针对性的复习,检查背诵效果和记忆程度。
“我乐意推荐这本书,我更愿意推荐的是这本书形成过程中体现的不弃疗团队精神,即不抛弃,不放弃,追逐梦想,永不言弃。相信读者能从书中感受到这种精神。”刘红宁书记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双惟是不是只会跑步?”两年前,曾经有人这样问过郑婉,她当时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如今,她有了更清晰的回答:双惟带给一个人的远远不是跑步,而是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