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建设“ 仁医之道”课堂



  “同学们,这是毕加索的《科学与慈善》。一位生病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大夫坐在病人床前诊断,对面的一位修女抱着孩子为病人端水。仔细看看,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中看到什么?”课堂上,3名教师和27名学生围坐在一起。
  这是我校的“仁医之道”课堂。在艺术系教师带领大家讨论完画作《科学与慈善》后,心理学系教师由此引入同理心的话题,并指出同理心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要素。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则从临床案例入手,组织大家讨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讨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在“仁医之道”的建设过程中,努力打造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局面。课程《仁医之道》是学校围绕课程思政的理念潜心开发的一门融合课程。案例化和多学科是该课程的两大显著特点。案例化表现为通过生命叙事和案例讨论,形成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激发其道德情感。在课程教学中,设计模拟临床实践活动,比如病史询问、告知坏消息等活动,引导医学生增强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多学科必须为融合多种学科内容,伦理学、心理学、法学、临床诊断学、艺术学等学科教师和临床医师、医院管理人员等一起加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之中。
  “关注人的心理状态,学会人际沟通。这对医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心理学系教师郑亚楠的话语意味深长。
  学校根据最新版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人道主义、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及同理心五种核心职业素养。针对每种素养,开设一个专题进行教学。围绕核心职业素养的校本教材呼之欲出。
  课程《仁医之道》自从2016年4月23日正式亮相以来,已经开展了四个专题的课程教学,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先后有16名教师参与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从2015年12月提出开发课程的想法到今年5月份,参与该课程建设的教师先后召开研讨会12次,小范围讨论22次。
  “我们的教师团队是开放式的,一切为培养‘仁医’服务,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作为该课程核心成员之一的临床医师王建忠对课程建设信心满满。
  “这门课很有意思。原来‘被精神病’的说法是这样来的!作为一个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懂得沟通非常重要。”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定向1班的刘昕熠说。
  “每次上课都有三四个老师和我们一起讨论,我们在讨论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定向3班的王昭菊说。
  医者仁心。在“仁医之道”的建设道路上,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调整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实施方法,变革课程评价,做好“课程思政”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