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SC在深地川科1井

发布时间:2024-06-24 00:00:00      浏览:11      字数:2631     

谷雨转眼至,春尽夏生,蓬勃正当时。

EISC在深地川科1井

王轶林   

4月19日,谷雨时节,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了深地川科一井。井架四周的田野间,金黄的油菜花与碧绿的麦苗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远处,层层叠叠的丘陵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青翠,仿佛是大地披上了新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花朵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孙斌,今年45岁,是钻采院EISC中心驻川科1井的工程师,他无暇欣赏美景,上午7点半,他抵达井队数字化营房,开始对数字化系统进行日常检查,他打开EISC界面,检查了所有相关传感器所传回来的实时数据,数据均正常显示,表明系统的传感器工作良好。

随后,他来到井队的值班室,参加井队的班前会,了解井队当天的工况。会议接近尾声,主持会议的队长专门为孙斌留了一点时间:“孙工,昨天你提到EISC上线了新的模块,可以实现安全隐患整改流程管理。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孙斌连忙站起来,掏出便携式工作平台手持终端,给大家现场演示。

“各位,这个新模块旨在提升我们对安全隐患的管理效率。”孙斌开始讲解道。他打开终端上的EISC系统界面,屏幕上显示出最新的模块界面。“通过这个模块,我们可以实时记录、上报和跟踪安全隐患,确保每一个隐患都能被及时发现并整改。”他继续操作,演示如何在系统中创建一条隐患记录。他点击“新建隐患”,输入发现地点、具体问题描述,并上传现场照片。“系统会自动生成整改任务,分配给相关责任人,并设定整改期限。”他说道,“每个整改任务都会有详细的进度跟踪,责任人完成整改后,需要上传整改后的照片和报告,系统会自动提醒相关负责人进行审核。”
     接着,孙斌演示了如何查看隐患整改进度。他打开“隐患跟踪”界面,系统中所有未完成和已完成的整改任务一目了然。“通过这个界面,我们可以实时了解每个隐患的整改进度,确保没有遗漏。”
    “这个模块还支持统计和分析功能。”孙斌补充道,“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安全隐患的高发区域和常见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
    队长和其他队员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称赞。队长说道:“这个新模块确实很实用,有了它,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会更加高效、规范。大家要积极使用这个系统,及时上报和处理安全隐患,确保我们的工作环境更加安全。”

孙斌点点头,继续说道:“为了确保大家能熟练使用这个新模块,我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安排专门的培训,帮助大家熟悉各项功能。同时,如果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找我。”

开完会,孙斌马不停蹄,开展了例行的巡井工作,深地川科1井在现场安装了数百个传感器,可实现21大类传感器932项的数据采集,可以说,信息化的传感器遍布了整个井场的角落,但孙斌就像熟悉自己家一样,对每个传感器的位置了如指掌。

他首先登上钻井平台上,来到司钻房开始巡检。深地川科1井安装的智能司钻领航仪,能实时监控各项参数,识别待钻井段风险,指导司钻精准操作。他重点关注了最新研发的钻井参数智能优化功能,该功能利用大数据算法,实时优化和推荐钻井参数,极大提高了钻井速度。

从钻台上下来,他又来到泥浆循环罐。川科1井循环罐达22个,安装标尺有31个,循环罐数量多,坐岗范围大,短时间难以高效完成液面检查、校核、增减量的计算。根据万米深井双人坐岗需求,EISC技术团队定制研发A、B岗电子液面坐岗系统,通过多个传感器和数据处理设备,自动测量循环罐内钻井液的动态体积,能实现远程监测、自动预警,自动生成液面坐岗记录,将单次巡岗时间降低至3分钟。液位高度测量精度可达±1mm、体积监测精度±0.01m3

巡井完成,已经接近中午。孙斌回到营地,与同事们一起在食堂简单用餐。吃过饭后,孙斌抓紧时间进行短暂的午休,以便下午能够有充足的精力应对新的任务。

下午1点,孙斌带上电脑,前往现场驻井总工程师贺明敏的办公室。此前,他们已经约好今天要讨论新开发的替浆模拟系统。替浆是钻井过程中一项关键的操作,能够有效防止井下故障复杂,确保钻井过程的安全。

与贺总寒暄几句后,孙斌便开始切入正题。他打开电脑,启动替浆模拟系统,详细演示了系统的各项功能。

“贺总,这套系统可以精确模拟替浆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实时监控钻井液的流动情况。”孙斌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系统会根据输入的参数,如井深、钻井液密度、泵速等,计算出理论替浆压力,并通过图表直观展示。”

贺总认真观看着孙斌的演示,不时点头表示认可。孙斌继续介绍系统的其他功能,“此外,这个系统还可以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替浆过程,帮助我们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应对措施。”

“整体看来,这套系统非常不错。”贺总说道,“不过,我有一些建议。我们能不能在系统中增加理论立压与实际立压的对比?这样可以更直观地监控替浆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孙斌随即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这个功能可以实现。”他说道,“我们还可以结合底层承压风险点的分析,在系统中加入模拟预警提示,当压力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我们及时采取措施。”

贺明敏对孙斌的回应表示满意,“如果能够加入这些功能,系统的实用性将会大大提高,对我们的现场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讨论系统细节和优化方案后,下午3点,孙斌带着满满的工作任务回到自己的办公区。他知道,这些改进将会大大提升替浆模拟系统的实用性,为钻井作业的安全和效率提供有力保障。他立即着手修改系统代码,按照建议优化功能。

傍晚6点,孙斌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回到宿舍,简单收拾了一下,便来到食堂和同事们共进晚餐。晚餐时间,大家聊起了今天的工作情况,分享了各自的心得。晚饭后,孙斌并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和井队钻井工程师、录井工程师一起,在会议室展开“头脑风暴”,讨论EISC系统的改进方向。大家围坐在会议桌前,激烈讨论着。

孙斌首先总结了目前EISC系统的功能和最近的改进成果,然后请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他们的建议和意见。钻井工程师王工提出,工程技术决策越来越依赖系统的分析,希望有更多的实时分析计算功能能够使用。录井工程师张工则建议增加更多的数据可视化功能,帮助现场人员更直观地理解钻井数据。

孙斌一边听取大家的意见,一边在笔记本上做详细记录。他注意到,大家的建议都非常具体且有针对性,这对系统的进一步完善非常有帮助。头脑风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讨论内容涵盖了数据处理、用户界面、功能扩展等。

夜深了,孙斌回到宿舍,虽然疲惫,但他相信,通过不断努力,EISC系统会越来越完善,钻井作业会越来越安全高效。井场的钻机还在轰鸣,在深深的地下,钻头仍在旋转,朝着万米目标一点点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