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土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把实践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者:沙岑,王凤栖     版面:第03版: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21-10-25 00:00:00      浏览:240878      字数:4066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透过小院花窗望出去,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在眼前蜿蜒铺展,宛若童话里的‘绿野仙踪’,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片‘万亩稻田’,一同见证它的独特之处。”这段来自“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首页推荐的短视频,源自公管学院“启浪”学生宣讲团“行走的党史课”系列宣讲活动。视频中,思政教育201班的金钰沿着游步道一路漫步前行,在两侧绿浪涟漪、蛙声阵阵中讲述着“从一颗水稻到一方富甲”的临安太阳镇,是如何在“稻蛙共生”“稻鳖共生”种养模式下,以生态为先,擦亮共同富裕亮丽底色的。

“红色榜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红色基因更要从童年深种,希望我的支教能够激发小朋友们对党史学习的兴趣,成为党史故事的自觉传承者与党史精神的自觉践行者。”面对10后“小候鸟”,该院“莹光”支教小分队成员付振华除了以图文形式讲解“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外,还尝试以手绘天安门、音乐手语学《国歌》等方式,激发爱党爱国情怀。

探究、体验、调研、宣讲、力行,在师大,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社会实践,既以新理念、新思路主动叩问和解答大学生在抒写青春代码、筑牢信仰之基、夯实立德之本中面临的困境,又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襟怀叩问和解答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基层群众最为关切的难点问题;既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又集中攻关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关键性时代命题。多样的方式、多彩的内容,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引导青年学生立鸿鹄志,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在实践中感悟党情、国情、民情,在实践中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立题:组建多学科跨专业集成军,主动叩问青年之惑、解答时代之问

发挥学科优势,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也是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砥砺中深化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正确认识的重要渠道。

今年暑假,在淳安县,阿里巴巴商学院“共同富裕看浙里”小分队的10名队员,发挥专业优势,依托数字化的电子商务技术,实地考察调研,为桥西村、茶园村、下姜村、石林镇输送“智力”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为共同富裕建言献策。而教育、文传专业的23名学子,则先后到访德清县钟管镇干山、戈亭、蠡山三个村落,以“数字文化礼堂”为基站,采访村委会负责人,查阅县志、村志等档案资料,实地考察村镇文化礼堂的资源与设施布置,通过“数字化”路径为山村文化赋能,使之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与“生活助手”。

日前,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化工作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关键变量;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图景,文化是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今年暑假,学校48支团队走出校园、走入基层、深入乡村,用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如音乐、美术、文传专业的青年学子,依托浓厚的艺术氛围,奔赴了省内多个村镇,以直播、短视频、墙绘、文创IP调研等形式,用镜头纪录故事,用色彩传递温暖,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乡村风采,构建完整‘一村一品’IP链条,打造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校团委王莹老师介绍道。

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用专业的知识探索新农村建设。今年暑假,美术学院“彩虹课堂”支教小分队赶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桥,开展了为期12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调研,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探寻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将泸定当地的乡土资源融入到课程,结合建党百年的社会大背景,以泸定的九种农特产品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将乡村美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促进当地孩子更好地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

艺术从来不是难以触及的,青年学子们用颜料,用画笔,用色彩,更用心,用爱,用情去美化乡村,美化生活。“基层美育让人感受文化之美,是小学思政课堂的第一步。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用所学知识在乡村振兴图景里留下青春印记。”支教队队员叶冰倩如是说。

破题:青春在志愿服务中绽放,让00后青年在奉献社会中汲取成长能量

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将对未来思政教师师德师风的培塑融入实践教育之中:播放红色影片、学唱红色歌曲、朗诵红色家书、宣讲红色榜样,是我们4年的坚守,‘莹光’精神将会接力传承。”公共管理学院负责人在新生始业教育会上反复强调学院成立“莹光”支教小分队的初心和坚守。

莹莹光无尽。“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段在鲁迅先生《热风》中提到的萤火虫精神,已同敬业担当、默默奉献、铸就师魂的“莹光”精神交相辉映。今年6月毕业、任教于杭州长河中学7年级的张雯雯,曾连续两年赴最美90后教师陈莹丽生前支教的温州乐清大荆镇镇安学校支教,“真实地感受到了一所乡村学校质朴的人情和学生的可爱”。至今她仍与时年上六年级的学生保持微信联系,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指引成长,“或许这就是这次支教,令你我相逢的意义”。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致力于服务外来务工子女的蒲公英夏令营,已经走完第13季,“理想对话”是他们唤醒幼小生命、助力追寻梦想的特色活动。“有一场由我主持,让杭师大的大学生志愿者与孩子们讲述自己从儿时一路追寻理想的故事。回忆起从年幼懵懂一路走到现在,理想始终指引着我前进的路,我仿佛回忆起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理想的初衷,身上重新燃起了青春的拼劲,似乎我也和孩子们一样重新看到了自己身上还未黯淡的理想之光,并逐渐明晰起来。”活动结束后,体育学院体教191胡悦婷记录了这一篇《乘着理想的风》。

苏格拉底有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山区支教最初遇到的问题就是“没有PPT该怎么上课?”在奔赴贵州山区洛香八年的支教活动中,美院学子打破传统固有的美术教学模式,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用“艺游学”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和授课。无论是让孩子们在接龙中合作完成一幅绘画,还是以核桃为主题讲授创意涂鸦,这些新颖的教学智慧,都是青年学子们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自我的别样收获。“孩子们的成长绝不仅仅只是上了美术课,而是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以及在艺游学的轻松氛围下创作出令自己都惊讶的美术作品,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成为他们未来学习中的源头活水。”指导老师胡俊肯定了美术支教的“艺游学”改革成果。

点点莹光,终将汇聚成璀璨星河。在志愿服务中,每一位00后志愿者不仅点亮了他人的生活,更是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光彩。

解题:将立德树人融入社会实践,育德铸魂塑造新人

“在你眼中,00后是怎样的?是印象中别人家的熊孩子,还是在不知不觉已意气风发的时代新人?”“启浪”学生宣讲团00后青年林欣灵魂发问。

00后,是听故事的人,听一师风潮,品“真理的味道”;而如今,他们已然成为讲故事的人,讲百年峥嵘岁月,在他人的心中播撒红色基因。

“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阐述,让00后青年心潮澎湃。行走在街道社区,辗转于学院讲堂,“浙”里的故事,将由00后来讲述。

让我们将讲台留给00后,聆听00后的心声吧。林欣宣讲的主题是《千年遗梦今朝践,此间青年当自强》,她的声音铿锵有力:

“循着旧梦走来,携着千年文明,既知来处不凡,更应自信自强。”今年暑假,她和“启浪”其他17名成员一道,足迹遍布全省11个市、近20个县,30余场宣讲进山区、社区、课堂、工厂,让“党史”学习教育“潮”起来,让“思政”课程育人“活”起来。

围绕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今年全校组织了76支“红色研学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延安、井冈山、南昌、诸暨、义乌等地,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专项社会实践,开启一堂堂边游边学、边走边讲的“行走的党史课”,帮助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传承革命薪火、赓续红色基因,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经亨颐教育学院“我是小红军”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小教204班的陈书行在带领当地小学生们一起重走红军路、参观革命纪念博物馆、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后,深有感触:“我从党史教育的接受者转变为党史教育的讲授者,在让10后了解中共党史百年征程的同时,更是提高了自我的思想境界,发自内心地增强了红色信仰,真正在思政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相较于教室内的党史教育,户外的实地探访与教育主体转换,则让思政堂课内容更加饱满,教育效果更加鲜活。

公共管理学院卢福营教授带领师生团队常年致力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治理创新研究。作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今年暑假,他还带领本研8名学子深入云和县,连续14天走访白龙山街道、大坪社区等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以专业学识探索城乡协调发展路径。该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张祥晶副教授利用假期带领社会学系党员师生、团员青年赴萧山区南阳街道潮都社区调研,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七式治理”模式,推动社区治理的法治化、精细化、社会化、智慧化、专业化发展,为社区提升治理水平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党建为本、发挥基层党建的核心作用,多措并举、持续激化多元治理主体的动能,民需导向、有效回应社区居民不断提升获得感的需求,文化助力、形成向上向善的社区文化。”这段话援引自《“扬帆潮都、幸福之舟”:潮都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调研报告》,正是教授党员指导并带领党员师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也是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后将学习成果转化成工作成效的具体例证。

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堂,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实践课程,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今年暑期,校党委副书记应飚慰问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时感言:

“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用青春的脚步去丈量祖国大地,把实践文章写满祖国山川原野,像蒲公英一样,扎根、成长、绽放,纷飞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