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泔净生活” 养成记

——记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创意组金奖项目

作者:王萧扬     版面:第03版:大学生活      发布时间:2021-10-25 00:00:00      浏览:252603      字数:1781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易腐垃圾不出镇、不下山、不出岛,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
  10月12日,在南昌的“互联网+”国赛现场,“泔净生活”团队负责人郭倩以一种轻松俏皮的方式开始了国赛答辩。郭倩把这个称之为“开腔”,这一嗓子郭倩已经演练了数遍。比赛前夕,郭倩与团队成员张义峰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找最适合的那一“腔”—— —既不能过于喜剧又不能过于生硬,还要勾起台下观众的兴趣。
  答辩要拿上菌剂和产品,郭倩从菌剂和产品的黑白对比引入。从菌剂的“小身材,大作用”,到肥料的“用来种花种草,用过的都说好”,一点点地调动起了现场评委的兴趣。其实当时郭倩的心里很紧张,脑袋一片空白。好在现场都按照排练好的顺利推进,郭倩说“可能是一种多次练习的肌肉记忆”。让她扛住了巨大的压力。“答辩现场虽然只有我和张义峰两个人,但我们知道身后有无数个支持着我们的人,其中有我们的团队成员,每一位指导老师和学校。”

“冲银冲银”

       十一国庆,朋友们都纷纷计划出游,然而对于“泔净生活”团队来说,假期是国赛答辩最后的冲刺,“这几天大家的压力特别的大,一方面是课业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答辩本身的压力”。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团队成员各自的实验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很多时候都是熬夜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还要去实验室做自己的实验。国庆的时候自己就将个人实验完全停止了,全身心地投入到互联网+这个比赛中。”
  指导老师金鑫这样鼓励团队:“进入国赛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获得银奖了,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每天努力一点点,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努力,金奖就在眼前了。”
  郭倩回忆道:“我们团队成员之间就经常开玩笑,我们要冲银冲银,其实进入国赛就已经保底银奖了,大家的努力都是为了金奖。”有时候,郭倩觉得成员们太累了,想要让他们休息一会。得到的回答总是,做完这个再休息,这一做就又是一个通宵。
  10月11日,团队成员陆续离开了并肩作战的新教910会议室,郭倩、张义烽等人前往南昌答辩。张烽老师拍摄了团队走后的会议室,空荡的桌椅记录了团队无数次思维的碰撞、十六天的坚守奋斗和对于金奖的渴望。

“你们听我的”

       在遇到困难、感到迷茫的时候,团队的身后会响起指导老师的声音“你们听我的”。
  “十月九号到十一号的那几天我们的进度很慢,有很多专家的不同意见,我们不知道该听谁的好,这时候是张烽老师站出来说 ‘我给你们一个思路,你们听我的’。”
  每次听专家的意见,都觉得对方说得很有道理,但着手修改时又无从下手。专家在给组员培训时提出了一个垃圾分类的想法,团队从来没有考虑到。专家的话字字珠玑,引发了团队成员的思考。
但如何将专家的观点融入PPT中却是一个难题。“很多时候自己实际操作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经常会不清楚,如果我这里把思路改了,那接下来该讲什么?”郭倩说。那时候各种专家的意见都汇总在一起,团队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作为团队的指导老师,我觉得我对于项目的理解是比较深的,所以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将我的思路作为参考。”张烽老师及时提供的思路好似一颗定心丸,最终团队也是顶住了压力,找到了自己的思路。

金奖背后是无数奉献者的支持力

       “我们这个项目是最好的,你们要有底气啊。”
       “我只知道他们说我们是最好的,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是最好的。”
  团队的冲劲像一个发动机,速度从无到有,慢慢冲劲儿最终越来越大。郭倩一开始对于易腐垃圾处理的项目没什么自信,“看到别的团队做的都是大国重器,总感觉自己的项目和别人比起来没什么前途”。但在慢慢了解后,郭倩才知道,项目已经建立了300多种耐热菌库,微生物的降解效率经过了多轮验证,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易腐垃圾有机组分的不同,对它进行分析检测,提供个性化定制方案。
  在市场方面,工大校友沈熊带给团队提供很多新想法。项目实际落地需要什么条件,目前市场上的概况如何,要不要成立自己的公司,这些信息都是从与工大校友沈熊和团队的指导老师薛亚平那里了解到的。不仅如此,两位老师还指导我们学生团队与外界对接,做到真正落地。
  郭倩说:“掌握了市场,掌握了技术,我还有什么不敢说的呢?可以说,是工大各个方面的支持给了团队继续前行的底气”。
  采访结束后,指导老师柯霞向记者感慨道:“这次获得金奖很不容易,团队几乎都是新人,是真正靠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一旁的郭倩笑着说:“要是没有你们,我们也走不到金奖。”
  答辩现场,“泔净生活”团队背后,汇聚着无数奉献者的支持力,这些力量来自团队成员、指导老师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