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里学党史

聆听新四军 “口述” 的革命史

作者:游玉增,郑善庆     编辑:胡静力     版面:综合      发布时间:2021-03-10 00:00:00      浏览:252906      字数:1827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口述史里学党史

——聆听新四军“口述”的革命史

游玉增 郑善庆

  对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大三学生陈安迪来说,大二时他在郑善庆老师《中共党史》的课程上,被一组录音和视频震撼到了,那是上一届学长学姐做的新四军口述史,“这种党史教育远比课本上来得鲜活生动,又是我们自己学生做的,感到很亲切。”为此,在那一年暑假,他就报名参加了宁波大学新四军口述史的社会实践团队。

  据了解,近三年来在宁波大学活跃着一支40余人的浙东新四军口述团队,团队师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走访宁波市档案馆,宁波、余姚、慈溪等地的新四军研究会,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等地,寻访健在的浙东革命根据地的老党员,并通过专业的拍摄团队进行视频纪录片摄制。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中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这给广大高校教师的党史教育指明了方向。”如何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做好党史教育,一直是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善庆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近年来随着党史研究的热度不断升温,他根据地方实际,结合宁大开展的“红色印记”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将对浙东新四军口述史的访谈融入到党史教学中来,取得了良好效果。谈到组建浙东新四军口述团队的初衷时他说:“我们想用口述访谈的形式,让革命者的生命史超越文本的局限,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晓、体验到这段历史,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走访,师生们发现,目前健在的宁波市新四军老革命者已不足百人,平均年龄高达92岁;因此,对该群体及时进行口述访谈,挽救即将消失的历史记忆,保存这段“活的历史”资料,显得甚为紧迫。由于调研的工作量颇大,受访者的年龄又处于耄耋之年,采访小分队要不惮劳苦,扛着录制器材,到各位老革命者家中进行采访录像,部分学生开始有些畏难情绪。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专业大四学生沈鸿运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有些新四军老战士住得比较远,我们打车过去后,司机竟忘了回程的路。此外,因为年代久远,一些人名、地名都发生了变化,加上一些老兵的口音问题,采访后的文字记录要花很长时间去整理和校对。”

  但大家参与这项工作,纷纷表示收获良多。沈鸿运本人深有感触:“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真实的了解,从这些老兵身上感受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传承和发扬。”对沈鸿运而言,印象最深的是采访时遇到的一位老兵,他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眼睛仍不下火线,如今身体里还残留着取不出来的弹片,但老兵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捐躯赴国的奉献精神让他动容。对思政教育专业大三学生黄婧而言,参加浙东新四军口述史团队可能影响了她对日后职业的看法:“我们今后都可能成为一名中小学思政教师,站上讲台我可能告诉学生的不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我要把新四军老兵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传递下去。”真正参与到团队后,陈安迪又受到了一次震撼:“没想到参加革命的爷爷奶奶们,当年也和我们年龄相仿,却是那么的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负,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团队成员、思政教育专业的二年级学生林炳坤则说:“革命前辈们的传奇经历让我明白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至今,该口述团队已经采访了30位参加过浙东抗战的革命老人,系统整理了他们的革命历程,初步形成了一批教学、科研与竞赛成果。在科研转化上,团队师生已经编纂了15万字的《革命回眸:浙东新四军口述史》口述访谈资料,出版了面向中小学生的《我的浙东革命》漫画有声绘本,制作了《一段隐匿的历史——我的浙东革命》《老兵,你好!》两部历史纪录片,获得了不少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团队还把浙东革命文化的口述访谈实践,充分融入红色宣讲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初心宣讲团”,到社区、乡镇、学校进行宣讲50余次,受众达4000余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应。口述访谈的红色资源还融入到了日常的教学和竞赛之中。团队负责人郑善庆积极把调研成果融入到教学科研中来。他将口述访谈资料融入《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会纲要》的教学之中,获得了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永不消逝的声音——浙东新四军口述史的抢救与传承》,获得了第十届“挑战杯”宁波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荣誉。

  对于今年这个暑假,黄婧已经提前有了很好的安排。“继续做新四军口述史,继续走访这些老兵,将是我们对建党100周年最好的纪念。”黄婧说。她和团队成员的视线还不止于此,“对老兵状况的关注和研究也是我们正在思考的一个课题。”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