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微课间: 针对时间碎片化的教育探索

作者:包莉莉,沈妍伶,郑俊朋     编辑:郑俊朋     版面:专版      发布时间:2021-01-10 00:00:00      浏览:252942      字数:1706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大学生化身课间“思政教师”

思政微课间:针对时间碎片化的教育探索

包莉莉 沈妍伶  郑俊朋

  “微课间让我们耳目一新,不光因为它是菜单式的,更因为它是针对我们的碎片化时间而量身定制的。”在参与了第一场思政微课间后,宁波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学专业万欣怡便被激起了兴趣。

  思政微课间是由宁波大学团委于本学期发起的一种课程探索,主要针对时间碎片化进行课程设计。全校各学院通过现场讲授和视频授课的形式开展了微课间活动,微课覆盖时政热点、理想信念、青春成长、科研创新、公益奉献五大主题,共21节课,每节课时长5到8分钟。截止到12月14日,共开展了377场微课间活动,覆盖人数达到8320余人。

 

教室课间变成“思政微课堂”

“爱一个国家,就是帮她变得更好,如果爱,请真爱”,陈佳雯老师的思政微课《如果爱,请真爱》是课程菜单中“人气最旺”的。在接到邀请后,从搜集材料、准备讲稿再到制作视频,每一个步骤都仔细进行了打磨。

  “同学们喜欢什么?同学们爱听什么”,这是陈佳雯经常考虑的问题。因为她对思政微课间的理解是“要将高大上的理论拉近到同学们的生活中,用最活泼的语言、最生动的案例向同学们展示新时代思政课的魅力,通过创新形式,主动适应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特点。”

  医学院临床193团支部团支书方均是陈佳雯思政微课间的第一批“听众”,同学们并没有一哄而散,而是都坐在教室静静地观看了微课视频,“不但不会觉得累,反而像是在放松,像在刷‘现场版’的短视频一样,原来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离我们的生活竟然这么近。”

  思政微课间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在于——几乎不需要进行“组织”,大大提升了开展思政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以前要专门组织学习活动,还是要花许多精

力的,不然会存在相当一部分同学迟到或请假的情况。”外国语学院2019级英语2班团支部书记韩新怡说。

 

大学生课间化身“思政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思政微课间让优秀大学生们唱起了“主角”,三分之二的课程由在校优秀大学生担任主讲教师。一到课间,同学们便纷纷化身为了课间“思政课教师”。

  “以前同学们大部分都是刷微博玩手机,思政微课间的主讲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内容生动有趣,把同学们都从手机上拉了回来。”商学院2017级会计班团支部书记张雨琦告诉记者。

  宁波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生龙兴康便是其中一位,他选择了参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学习的经历作为材料,以“十万日记话井冈,千里红土觅初心”作为主题,将原来在井冈山学习过程中所记日记内容结合所思所想,向同学们传达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再次回忆起在学习编织草鞋时感悟到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八角楼的马克思恩格斯画像下重温的入团誓词。在思政微课的准备和讲述中,我的内心也再一次受到了洗礼。”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杨钰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思政微课主题。“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者,了解全会精神必不可少。我想通过思政微课间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国家大政方针,在政治理论学习中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张筱恬观看了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新疆籍同学热汗古力·吐尔洪带来的思政微课,且对其印象非常深刻,“从祖国的大西北跨越到浙江宁波学习知识,又到了西南贵州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她身上的奉献精神和韧劲在分享中频频让同学们感动得哭出了声。”

据悉,思政微课间还正在进一步尝试探索实行导师制。3-4名同学结合专业特点,共同打磨一节思政微课,配备一名思政导师,形成理论学习团队。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包庚认为,“思政微课间也应该逐步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条腿’走路,与各类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引领同学们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并参与到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宣讲中去。”

  “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信息获取方式,时间碎片化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入脑入心入行动。宁波大学开展‘思政微课间’探索,正是希望通过课程菜单式、内容接地气、形式短平快的手段,争取碎片化时间再利用,思政课模式再创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宁波大学党委副书记童晓晖认为。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