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千古谷文昌

——守护这片绿的人

作者:陈轶贤     编辑:张玥     版面:第04版      发布时间:2021-06-30 00:00:00      浏览:362246      字数:1479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东山岛,那是我妈妈口中美丽的故乡。


  70年前的这里,还是一个沙埋农田的小破岛。


  “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上世纪50年代的东山,是个荒凉贫瘠的海岛,一年里,刮6级以上大风的天数多达150多天,全岛森林覆盖率仅为0.12%,风沙甚至还掩埋了11个村庄。旱、涝、风、沙等灾害压得这片闽南人民抬不起头、喘不过气。当地农民一年到头缺吃少穿,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一道拦路虎。


  1949年初,一位青年干部从家乡河南省林县出发,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接管福建东山。听说那里语言不通,气候湿热,“三个蚊子能炒一盘菜”,有的干部走着走着中途就想要放弃。但他却坚定地说:“共产党员,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就这样,这位刚刚入党四年的中原小伙谷文昌毅然决然地来到陌生艰苦的环境工作,这一待就是十四年,把他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东山岛。


  解放初期,在这片寸草不生的孤岛上,谁也不相信这片破沙地能够起死回生,也不相信这个公派干部能有什么作为,可是勘测地质的第一天,“谷书记他把帽子压下来,袖子竖起来,弯腰、倒退、前进这样子上去了。”曾共事的沙荒调查队队员林嫩惠回忆道,“下来时,他的脸被风沙打成黑紫色。”这一下子就把大家镇住了。实实在在地对治理风沙项目真抓实干,在工作生活中起到党员的表率作用,是他始终坚持的工作作风。


  可是,治沙可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容易。经过一番测量考察后,谷文昌书记决定在全县推广的木麻黄却因为一场“倒春寒”仅存活了9株,失落和遗憾笼罩着这个“不幸的”小海岛。他仔仔细细地看了这九株木麻黄,转过头来安慰着大家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株、九万株!”正是他身为共产党人的这种“失败了就再干”的工作气概和风格,加深了人们对他的信任,重燃了人民对新生的期盼,让这片干涸的土地上第一次长出了生的希望。


  谷文昌经常说:“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终生。”这次失败之后他没有气馁,屡败屡战,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植树造林是当时东山的“头等大事”,每逢雨天,有线广播即刻播送造林紧急通知,各级干部率先冲进雨幕,百里海滩上布满了造林大军,歌声同雨声齐飞,汗水与雨水交融。连续三年,天一下雨,东山人民就冒雨植树。几年下来,177条每条宽50米至100米、总长达194公里的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一排排木麻黄四季常青,昂首挺立,构成第一道防线。用材林、经济林次第展开,纵横交错,宛如一条条绿色长龙,顶狂风、镇飞沙、抗怒涛,环护着田园村舍。“人种树,树保地,地增粮,粮养人”,东山岛出现了林茂粮丰、百业兴旺的景象。


  七十多年过去了,曾经幸存的9株木麻黄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它们挺拔着,扎根大地,成为抵挡风沙的第一批先锋树种,记录了谷文昌书记带领基层干部植树造林的过程,见证了东山岛的剧变,也象征着谷公“一心为民”的精神态度。


  而今的东山,“先祭谷公,再祭祖宗”已经成为独特的清明时节风俗。当初治沙的赤山林场,参天如盖的木黄麻守护着一代代的“谷文昌们”。“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谷老当初描绘的愿景蓝图,早已变成现实。现在的东山岛森林覆盖率达30.39%,绿化程度更是高达98.7%,一跃成为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这里是不远千里献身于此的谷老“第二故乡”,更是值得福建人世代铭记生态之要与党之关怀的“绿水青山”。


  天蓝、海碧、沙白、林绿,如今的东山,在一代代东山人的历史传承接力棒的努力中蜕变着。


  70年后的这里,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绿洲。


  “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这片迷人的绿,还有创造并守护这片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