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芳华待灼

永不落幕的西南联大精神

作者:郭松茹     编辑:李明昱     版面:朝夕传业,屏幕两端同闻道; 身正为范,师生情谊一线牵 朝夕传业,屏幕两端同闻道; 身正为范,师生情谊一线牵      发布时间:2021-09-13 00:00:00      浏览:365935      字数:1209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弦歌不辍,芳华待灼——永不落幕的西南联大精神

短短一周,郑哲敏、许厚泽 两位院士骤然离世的消息接连 传来;看到这两则消息时,恰巧 我正在看《西南联大》纪录片,了 解到郑先生也曾就读于西南联 大,本就感慨于联大精神、眼中 饱含热泪的我此时更是痛心不 已。纵是今时传媒速度之快、涉 及之广,这一代老人离开的悲讯 仍显得如此突出醒目。仅是 2021 年,已有 21 位两院院士、国之重 器与世长辞。他们的离开,是各 界巨星的陨落,也标志着一个时 代的落幕。

在那个战火四起,硝烟弥漫 的抗日战争年代,为保全立国之 根本,温文儒雅的文弱书生们肩 负起守护教育之花的重任,踏上了南途北顾之 路。1937 年,日军占领北平之时,陈寅恪右眼视 网膜脱落,必须入院治疗,他却携妻带女离开北 平......此时诸如陈之一类教育家身上,已不仅仅 只是清高冷傲的文人风骨,更多的是“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中国人的铮铮铁 骨,更是在战事吃紧之时,百万师生响应号召, 弃笔从戎,赤胆热血,尽洒疆场,毅然决然肩负 起了伟大的时代所赋予的伟大使命。

从平津到湖南长沙再到云南昆明,战时国 立西南联合大学为躲避战火破坏,校址几经更 迭。这处不完全和平的校舍吸引着全国各地的 青年,不惜长途跋涉,颠沛流离前来求学。来到 这里的每位学子都怀有共同的一个目标,求得 学成,报效祖国,他们坚定信心,把抗战胜利的 希望寄托在明天。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校如浮萍,在日军空 袭下,三校财务情况每况愈下,办学条件远无法 同过去相比,然“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有 大师之谓也”,三校名师同聚一堂,群英荟萃,以 对师资遴选上有着极为严苛态度的梅贻琦先生 为首的,温润谦逊与才高气清兼容的朱自清、把 学问当做命的另一面并追求独立自由的陈寅 恪、兀兀穷年为潜心研究学问的闻一多,以及费 孝通、吴大猷、冯友兰等诸位大家,以德才兼备 之精神滋养着这片土地,以育德育人之情怀教 养着这里的学生,为吾国兴起培养了一代领军 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杨政宁、李政道,我国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千 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采访中的耄耋 老人在唱起这首近乎百年的校歌来,仍是饱含 泪水,不减当年书生意气,也正如歌中所唱,由 师到生,恪守刚毅坚卓校训,牢记民族之耻,顽 强不息,学有所成,终成人杰。 

1938 年 5 月 4 日至 1946 年 7 月 31 日,“五 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西南 联大历时八年零十一个月,始终都在雍容和睦 的气氛中长成,其原因正是全体师生之间达成 了学问救国,抗日图存的共识,正是这样的一种 同仇敌忾的精神,他们熬过了蚊虫撕咬、食不果 腹、炮弹纷飞的那段岁月,甚至而今提及脸上仍 会浮现出怀念的笑容。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西南联大一辈老 人的接连离开,如同一个时代的落幕,在历史的 烟雨交织间,西南联大早已不仅仅是一所战时 大学,它在时代的积淀下已化成了一鼎古钟,警 醒着风华正茂,青春正当时的我辈青年,当以弦 歌不辍之西南联大精神,以芳华待灼之姿态续 写新时代传承的书卷。 大学生记者 郭松茹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