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者:于荻菲,周思栎,徐佳琪     编辑:樊娜     版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报第569期2版      发布时间:2021-10-31 00:00:00      浏览:366583      字数:2668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访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团队   期次:第569期   作者:于荻菲 周思栎 徐佳琪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黄大年同志用生命践行了“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誓言。弦歌犹未绝,薪火永相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星火”在全国各地迅速燃起。本期,让我们走进我校两支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一起领略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风采,心怀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接力续写时代答卷,凝聚起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人的一生一定要为社会做点事。”这是一位有着多年教学与科研经验的老党员的心声。数十年来,他一直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首次提出并力推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研究,带领团队以实际行动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就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团队负责人——李小建教授。2018年,他带领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择一事终一生的“科研老兵”

      李小建18岁参军入伍,5年的军旅生涯,使他拥有崇高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李小建被河南大学地理系录取,1986年跨学科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博士研究生,1988年获取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赴澳留学,1990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从此,他与地理学和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将40多年时光奉献给了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与科研事业。

      2010年,李小建出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肩上有了更多的责任,但他从未放弃自己所钟爱的学术研究。他仍亲自带领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团队,立足河南省情,聚焦发展前沿,以城乡发展与规划为主要领域,以地理学为主体学科的背景,联合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开展区域发展综合研究,走出了一条具有农区发展研究特色的科研之路。

      作为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小建始终关心年轻教师的发展,鼓励大家持续奋斗,为团队的成长和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基金项目的带动下,仅在资源与环境学院就催生了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获批。作为团队核心,李小建总能在关键时刻为团队的发展把方向、做决策。

      多年来,李小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和河南省重大(点)攻关等省部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22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30篇,出版著作28种,成果被引用1.6万次,在经济地理学界居前列地位;开拓公司地理、农户地理、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研究,是实至名归的经济地理学家。不久前,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中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是河南省普通高校高等教育类唯一获奖主编教材。这位“科研老兵”表示将会继续研究、不断进步,“计划将来再修订一版”。


“立足于祖国大地”的科研团队

      勇立科研创新潮头,抢占科研育人前沿,取得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有科研前辈奠定的基础,有团队老师们的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同时也饱含团队带头人的智慧和胸怀。

      在李小建的带领下,团队凝聚力量,以项目带动合作研究,鼓励学术交流,帮助教师逐步融入各自研究领域的学术圈;邀请专家进行近距离交流,不断优化学缘结构,吸纳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学术力量;加强团队内外部交流合作,促进学术思想碰撞,激发新的创新点。

      深入一线做好社会服务,是这支团队“在大地上做科研”的另一种形式。在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过程中,经过交流讨论,团队成员们认为“农户活动具有一定的空间规律性,并且周围的环境会影响农户活动”。为更好地掌握第一手数据,团队进行了大规模实地调研,详细调查农户近5000户。“有时在偏远地区调查,需要吃住在农户家里。”团队成员、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樊新生回忆说。不论风吹雨打、严寒酷暑,他们都深入一线,扎根基层,丝毫不因条件艰苦而减弱对科研的执着追求,正如李小建说的那样:“做科研就是要坚韧不拔、实事求是。”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李小建与团队怀揣初心,躬身求索,积蓄不断前行的科研动力。近五年来,团队教师完成课题研究 129 项,其中主持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研究 33 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1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 项;主持完成横向课题研究 8 项,经费达 800 余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26 项;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经济地理》等专业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370 余篇,被 SCI、EI、ISTP 检索论文30 篇;由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 46 部。同时,团队依托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城乡数据挖掘院士工作站等智库平台,以内参、咨询报告等形式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其中10份决策建议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又能带来快乐和成就感。”樊新生说到。坚持把科学研究立足在中国大地,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学研究,是团队不变的初心和方向。


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在本科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资源与环境学院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应用。团队老师们把“探究性”融入教材中,以问题探讨开始,在正文穿插提示性的问题线索,把探究活动与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将“知识链接”、“知识应用”等模块内容,相关理论、科学家探索历程,企业、区域乃至全球等不同维度的经典案例和新近经济地理案例展示给学生,使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体验、理解和掌握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求真务实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该教学成果获得了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下辈子还想做教师。”看到学生成长成才,李小建感到由衷的高兴和骄傲。以生为本,以教为责,在李小建的言传身教下,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团队承继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的精神,在科研上勇往直前,在教学上不断求索。团队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 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1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 1 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6 人,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 5 人。“教师不仅是教书匠,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认识世界的能力。”樊新生说。遵循这一理念,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法,即“前人观点——相关条件——现实条件——新的观点——思维方法”,以此培养学生根据中国国情探索相关的适应理论的能力。

      “传承与创新结合,教学与科研并举,立德与育人并重。”面向未来,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团队将继续秉承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情怀,将科学研究立足在祖国大地上。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