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耕读为基 做兴农之人

作者:张小品     编辑:朱同留,林越     版面:第04版:第04版      发布时间:2021-11-30 00:00:00      浏览:366977      字数:1254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如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跻身其领域, 但愿意投身于农业的人却寥若晨星, 我国农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局面, 当代毕业生虽用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时间去深究“读”,却鲜有人愿意去践行“耕”。 耕读作为我国一种悠久的文化,能流传至今,更彰显其重要性。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以耕读为基,做兴农之人。

何为耕读?“耕”本意是“犁也”,指用犁翻松田地,泛指耕种,农耕之事。“读”,读书也,从言卖声,本意为诵读诗书经文,后引申为阅读、学习之义。 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

千百年来, 中国古代不少文人学士对耕读生活更是极力的推崇,耕读不仅出现在士人书房、 画室的牌匾上, 在一些诗词歌赋中更是尽显锋芒, 如东晋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是还读我书”;元代王冕:“犁锄负在肩, 牛角书一束”; 明代徐勃:“半榻暮云推枕卧, 一犁春雨挟书耕”。当代半耕半读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读书读树读山水, 剪纸剪枝剪人生”。作者陈世云,虽一身布衣,但房间却是书盈四壁, 剪纸作品琳琅满目,院内盆景更是数不胜数,虽是陋室,但却惟吾德馨。新化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彭勃, 虽没有令人艳羡的学历, 但却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一手握锄头,一手握画笔。”他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了湘中山水的自然美景, 画出了蚩尤故里大熊山的美丽风光, 画出了梯田王国紫鹊界的古朴神韵,令人敬佩。

当然,有些人对“耕”与“读”则是区别看待,就连孔子、孟子也不例外。孔子把学稼学圃当作小人的事,说“君子谋道不谋念,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与孔子同在的依杖荷条的“丈人”,则讽刺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孟子主张劳心劳力分开,“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显然,在古代,大部分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时代的潮流奔涌不息,原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代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如今, 高新技术产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几十年间拔地而起,农业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却与其相差甚远,且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也是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基础, 但农业方面的人才却门可罗雀,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人们的思想观念, 大部分人觉得上学就是要摆脱农民的命运, 结果, 学成归来,还是从事与农民相关的工作,思想上不认同。还有社会局面的原因,企业用高薪去招聘高新技术型人才, 却很少有企业去招聘与农业有关的人才。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让耕读文化焕发光彩?首先,开展特色教育, 让耕读之花盛开校园。 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 培养全方位人才。 注重社会效应,让耕读之魂扎根乡村,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 吸引广大青年投身乡村,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田可耕兮书可读, 半为农者半为儒。愿当代青年以耕读为基,发扬与传承耕读文化, 在耕与读中磨练自己,淬火成钢,积极投身农业,做兴农、强农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