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范仲淹就读应天书院 1010 周年

作者:孙纲     编辑:褚一喆,范书霞     版面:第08版:第08版      发布时间:2021-06-01 00:00:00      浏览:368067      字数:2146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北宋范仲淹(989—1052年)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一篇《岳阳楼记》名垂千古,成为一千年来,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成为华夏文明精粹的代表作而影响深远。孰不知,他还曾出色地指挥过抵抗西夏反叛的战争、他曾任职枢密使、参知政事、有过《庆历新政》改革。

但是,他与商丘的密切关系,被历史尘封千年,很少被人所知。正如著名史学家邓广铭所言:“范仲淹的历史功绩斑斑可考,唯师从无考”。这里的“师从”,恰好是他在北宋应天府(今商丘)的关系:读书五年、主持书院三年、在这里为母守丧、结婚生子、成长成才、成家成名;在这里封地、立家;在这里留有政治家的代表作《上执政书》、教育家的代表作《南京书院题名记》等数以万计的珍贵文字。这里又是范仲淹一生和范氏后人繁衍生息和生活的地方,留下深深的历史足迹。

范仲淹为何来应天书院读书?北宋大中祥符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在山东邹平河南村养父朱文翰去世之后,“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宋史列传)。
这里记载了范仲淹二十三岁(公元1011年),“感泣辞母”来应天府求学应天书院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皇帝赐額《应天府书院》的两年后,范仲淹就来读书了。相对范仲淹生活过的山东邹平,应天府(商丘)是距离他最近的地方,也是四大书院最有名的地方,无疑是范仲淹最佳去处。他在书院五年,留下《睢阳学舍书怀》和《咏史五首》两篇诗歌。

“《睢阳学舍书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

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

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

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

涧松何必怨山苗。”

此诗的最后一句,表达出他很能正视自己身份和现实处境,“涧松何必怨山苗”!这是他断绝一切家庭供给,只身书院苦读的思想基础。

他在书院“划粥断齑”、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留下很多刻苦读书的著名故事: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来应天府鸿庆宫祭祀先祖,对应天府百姓“赐黼三日”,书院师生倾巢而出,以观皇帝尊容,唯有范仲淹闭门读书,不去瞻仰圣容。同学们回来见他没去,十分惊奇问他:为何不去?他说:“异日见之未晚”。知府的儿子和他同桌,见他生活艰苦,昼夜苦读,把他的情况告诉了知府,知府深受感动,让儿子给他带来饭菜,数日不见他吃。同桌责问他:饭菜都坏了,为何不吃?他道歉说:不是不感谢盛情,是自己吃粥习惯了,一旦享受佳肴,改日如何吃粥?于是,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继,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饞粥不充,日昃始时”。他却常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五年岁月他留下

《咏史五首》:
   (陶唐氏)

纯衣黄冕历星辰,

白马彤车一百春;

莫道茅茨无复见,

古今时有致尧人。
   (有虞氏)

成都成邑即天开,

终践尧基咏其哉;

但得四门元凯至,

九韶何必凤皇来。

(夏后氏)

景命还将伯益传,

九川功大若为迁;

讴歌终在吾君子,

岂是当时不让贤。

(商  人)

履癸昆吾祸莫移,

应天重造帝王基;

子孙何事为炮烙,

不念嘻吁祝纲时。

(周  人)

斧钺为藩忍内侵,

商人涂炭奈何深;

不烦渔火明天意,

自有诸侯八百心。

《咏史五首》是他毕业应天书院前写的,后者更显出“大通六经之旨”、追求“古今时有致尧人”和“讴歌终在吾君子”的远大目标。
范仲淹给母亲许愿,十年登科来接母亲瞻仰,由于他的刻苦努力,提前了五年。他进士及第,荣登蔡齐榜第九十七名。殿试题目为“诗、赋、论”三卷。

诗:君子以恐惧修省诗;

赋:试置天下如置器赋;

论:顺时知微何先论。这里可见当时的殿试题,是以儒、法、道三家思想,分别以“诗、赋、论”三种体裁的试卷。当年收进士二百人,范仲淹为何只考了九十七名?我们看不到他当年的考卷,不能随意论断。但可以看到他成绩距状元蔡齐近百名之遥。状元蔡齐的考卷高超之处,有段著名的历史故事——《宋赵恒殿试佚事》记载:蔡齐以汉代贾谊论“置天下如置器”引申,立意高人一等,一举获得状元。于是,真宗皇帝这次出题一事,被历代传为佳话。至明代,著名状元、《永乐大典》的主编谢缙为此事,还写有赞颂这一历史故事的书法作品如下:

书法作品《宋赵恒殿试佚事》释文:“宋真宗采賈誼置器之說,試進士,讀至蔡齊赋,有安天下意歎,曰此宰相器也,凡貢士富赐第者,考定必召。其高第數人,並見參擇才質,及至齊衣冠伟然,進對有法,天子以為無能過者,遂以第一赐之”。

这里高度赞扬了北宋这一文兴盛世的真实情节,成为历史一个典故。可以肯定地说,范仲淹没有蔡齐发挥的好,没有达到蔡齐的“极致”。但范仲淹引以为训,收益确更大,成就了他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第一篇记文【南京书院题名记】里就有“文学之器,天成不一”之句;【上执政书】里更以“重名器”、以“上书”为器、以爱民为本,而后又将【庆历新政】为器,推进了北宋第一次大的革新!【岳阳楼记】更是范仲淹以“文学之器”这一千年不衰的记文,名绯至今!今天看:人生的殿试是一个点,人生是一条线,人生的成败不在一个点上,而在人生的长河中,在如何去推动历史前进的历程中。青年人不要以一时一事的失败而气馁!要学会坚持就是胜利(古人称:善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教训。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孙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