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校 拾 忆

作者:李智信     编辑:张德晶,郑静伟     版面:第07版:第07版      发布时间:2021-10-15 00:00:00      浏览:368101      字数:3350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三月和风吹,空气里弥漫着清新与柔情。我在家乡度假,涌起许多怀旧情绪,便想去读大学的母校看看。于是出门骑单车,在绿树鲜花的街道穿行,不一会来到了位于商丘市文化路南侧的师范学院南校区——原商丘师范专科学校所在地。

踏进校门,一股久别的亲切气息扑面而来。院内草坪返青,植物吐翠,繁花正艳,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楼阳光下相映生辉。因是假日,校园内行人不多,30多年前的建筑仅存一栋老教学楼。我沿着记忆中的路径,从校内到校外,徜徉与寻觅,一些往事便如老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播放开来。

图书室

师专成立初期,图书室位于北门入校第二进院、过影壁墙右边两大间苏式红瓦房里,瓦房东面是一个篮球场。图书室的藏书量不很大,但种类比较丰富,我们文科生喜欢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类图书均可以借到。管理员是两位女老师,其中一位姓李,约40岁,大大的眼睛,修长的身材,快人快语的性格。因图书室地方有限,学生们凭阅览证借得书籍后,就带回教室或宿舍阅读。我当时喜欢借阅的书籍,一是文学作品,二是电影与戏剧作品。在大一,我就通读了“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可谓如饥似渴。当代小说有两部我印象较深,叶辛著的《蹉跎岁月》和竹林著的《生活的路》,写的都是下乡知识青年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柯碧舟、杜见春和娟娟、梁子的命运深深打动了我。我不仅自己看,还骑自行车跑30多里路,把书悄悄借给我一位爱好文学的农村老师看,约定周末去取。

中篇小说《人生》《高山下的花环》可算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代表作品,高加林的生活经历与遭遇恰恰是我们这代农村出来的青年所熟悉的;梁三喜、靳开来是所有热血青年敬佩的解放军英雄。这两本书因图书室存量不多,哪位同学借到了就爱不释手,我去了几次,好不容易借了本《人生》,反复阅读,下课回到宿舍学一句高加林的吆喝“卖蒸馍哎——”,室友们一阵欢笑。还书日子到了,过了好几天我才去图书室,惹得李老师直批评我:“看你都超一个星期了,许多同学还等着借呢。”

我那时候着迷电影,梦想着有一天能当电影演员或导演,就到图书室借来大部头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啃了起来,可懵懵懂懂,不知所云,现在想来,有点可笑;倒是借了一本《梁信电影剧作选》,读得津津有味,因为《红色娘子军》《碧海丹心》《从奴隶到将军》等这些故事好看,而且还能看到依此剧作摄制完成的电影。

师专初期的图书室不大,却是我心中的文学圣地、精神乐园。我从中贪婪地汲取营养,哺育自己早期的文学梦想。后来,图书室扩建成了图书馆,一栋漂亮的大楼,坐落在老教学楼的西南方。

小铁路

小铁路位于原师范学校西墙外,南北方向。师专与师范原本一个院儿,1984年分校时中间拉起了一道墙。晚上两所学校的学生出门散步,便融合在一起,有沿东面万堤河边小路向南的,有向北穿过红卫路(即今文化路)走村道的,而西墙外的小铁路因为幽静、笔直、铺满石子,成了不少学生散步的一个好去处。

小铁路从什么地方来,通向哪里去,我们那时候也不清楚,记忆中过往的火车并不多,经常是静悄悄的。学生来这条铁路上的时间一般是早晚时分,早上阅读者居多,或坐或站,有的还大声诵读;晚上则三五成群,披着夕阳,悠闲地散步。这时会有人踮起脚根在钢轨上行走,似跳芭蕾舞的演员;也有的会捡起小石头投向无人的远方。待天完全黑下来,便会有谈恋爱的青年来这里约会。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思想还比较保守,平时男女生之间说话都不多,所以谈恋爱者也很少。但毕竟大好年华,又是恢复高考不久的大学生“骄子”,便有彼此爱慕者相约,有嘤嘤求友者投书,也有在校外谈的对象来学校约会。这些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青年男女们陶醉在相恋的幸福之中。在小铁路上,他们或并肩,或牵手,踩着咯吱作响的石子,哼唱着 “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的校园民谣,很晚才恋恋不舍地分别。

有两位不一个专业的男女同学建立了恋爱关系,女生端庄秀丽,男生玉树临风,他们时常在夜幕降临后到小铁路上约会。由于两人才貌出众,成为不少同学私下议论的热点,更为一些男生所羡慕。我们业余文工团有位曲艺演员,对舞蹈队一名高挑漂亮的女生产生爱慕之心,就趁排练节目的机会悄悄塞给那位女同学一张纸条,想约她去小铁路,结果晚上一个人在那里空等。次日舞蹈队队长转来那位女同学的话儿,说人家大学期间不考虑个人问题,弄得这位男同学不好意思,每次排练一遇见那位“舞蹈演员”就远远躲开。

那时学校分配来一批男教师,都是刚恢复高考入学的大学毕业生。在校女同学有的与他们年龄相仿,便经人介绍谈起了对象,只是碍于师生关系,多秘密进行,一般不到小铁路上去。

这条小铁路早就不存在了,变成了一条学院西墙与教职工居住小区之间的道路,路西几十栋居民楼洁净整齐地排列着。只是不知道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有多少记得那条小铁路,以及发生在小铁路上浪漫的青春故事。

军 营

军营是学校师生对驻这座城市某部队一座卫生营的习惯称呼,它位于母校往西越过小铁路不远处,如今被一片林立的高楼取代了。当时是一处平房院,扇形大门朝北开,一条柏油路与红卫路连接,路两旁是水塘,夏日能听到悦耳的蛙鸣声。

因是军事单位,平时一般人是不允许进入的,让人觉得里面神秘而庄严。但有一个时间可以自由进出,就是晚上放映电影的时候。看电影是我打小就有的爱好,军营放电影我一般都会去。放映场就在大门里面的操场,部队规矩严,卫生营的人都是穿军装,拎马扎,排列齐整,入场就座。外来的人就随意站在他们后边,也不影响观看效果。改革开放初期文艺事业复兴,就像涌现出许多好看的小说一样,好看的电影层出不穷,如《庐山恋》《牧马人》《爱情与遗产》等,当时一些人物的台词我都能背出来。

毕业那年,有一件事让我与军营有了直接关系。几所部队院校经省里同意,到我们学校招收一批应届生,属应征入伍,学习一年由专科升为本科学历。我读《高山下的花环》时, 就崇拜英雄、向往军营,于是积极报名,面试顺利通过,体检就在这座卫生营里进行。检查是按征兵标准,非常严格。我们都脱个精光,心情紧张地逐项接受检查。结果出来,我的身体没有毛病,当时很兴奋,心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远方的部队。

晚上学校操场放电影,突然间,广播通知几位男同学到校办公室填表。我一听,都是白天一起体检的,就预感到自己可能没被选上。次日班主任老师找我,说符合去部队条件的同学比较多,你去油田吧,也属一级分配。我虽然失望,但感谢学校安排,就接受了老师的建议。
这几位入伍的同学一年后都上了老山前线。他们在战场上表现英勇,立了战功,有两人还光荣负伤。母校邀请他们回来做事迹报告,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从相关途径知道了他们在战场上的故事,很为他们的精神感动。

军营曾距我咫尺,我离跨进这座大熔炉也只差一步。这一难得的人生机遇虽说失去了,但军队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军人为国牺牲奉献的品格,始终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敬师亭

敬师亭坐落在老教学楼东边,进了北校门往右前方一抬头就能看到。这是1996年教师节前夕,校领导班子为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联络已毕业的校友自愿捐助、修建而成的。我有幸参加了这一建筑的奠基仪式。

那年9月9日上午,学校接待室里,气氛欢快、笑语阵阵,从外地回来的几十名校友分坐在校领导班子周围,负责联络工作的我们班留校的老班长为大家作着介绍。母校校长回顾总结学校发展变化取得的成绩,党委书记阐述教师节修建敬师亭的重要意义,激发了校友们对母校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大家慷慨解囊,不少是作为代表,将外地校友募集在一起的捐款交给领导,而我代表的就是油田近百名校友。校领导对同学们的爱校善举给予赞扬,随后安排大家参观。校园中,我们求学时的礼堂、平房、水塔,包括那栋曾住过的二层青砖宿舍楼都还在,一景一物,勾起了许多人难忘的回忆。

11点奠基仪式开始,参加人员有校领导、外地校友,还有在校的教师与学生代表。校长做热情洋溢的致辞,然后校友、教师与在校学生代表分别发言,表达对教师的尊敬和对学校的良好祝愿。我们走向奠基石,挥锹铲土,把对母校的一腔深情撒进了这块书香四溢的园地中。

李智信,河南商丘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作家协会会员,中原油田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被省内外媒体刊发100余篇,著有散文集《岁月驻芳华》等。原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商丘师范学院校友会理事、郑州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