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记忆

作者:刘桂华     编辑:武维潇 李颖     版面:第04版      发布时间:2021-05-31 00:00:00      浏览:368596      字数:1831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一个人生命里印像最深的莫过于自己的家乡,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无论是否功成名就,都不会忘记那片生养自己的故土。

我生在豫南的一个偏僻山村。村子有四十多户人家,房屋依坡而建,上下两层高低排列,错落有致,远远望去,整个村子像一个四边扇形。村门前并排两口大大的池塘,似镶嵌的两块儿明镜。村后满山树木茂密苍翠。村前地势缓缓低洼,是满眼尽绿的稻田和荷塘。村子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伴,土墙黑瓦的房屋掩映其中,宛如一幅静谧安宁的山水画。

我家位于村子的前排。门口的池塘里,一块儿长条形石板在水塘边支起,向塘中央伸去。记忆中,年轻的母亲在石板上洗衣淘菜,两根粗长的辫子甩在背后,那时的母亲是那么年轻漂亮。可是母亲肩负的担子有多重啊!父亲常年在外教书,母亲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祖母,一边照顾我们姊妹四人。因家里缺乏男劳力,身单体薄的她主动跟其他男人一样挖塘泥、挑草头、送粮谷、赶谷场……挑草头(刚收割的稻谷)没什么轻重担之分,至少七、八十斤重一捆,要用配了铁角的冲担(扁担的一种)插进一个草捆,先放在肩上撅起,再用冲担的另一头去插挑另一捆。挑草头的冲担又粗又硬,因为怕谷穗脱落,草头挑上就不能放下,从地头到打谷场有近一、二里路,挑上草头人被压得两头晃,连步子都迈不开,时时有掉进沿途水田的危险,只有咬着牙一步步走下去,等走到打谷场,往往迫不及待地肩膀一歪,冲担、草头甚至连人一起重重地摔在地上。收工以后,回到家里,等着母亲的是瘫痪的婆婆和一群幼小的孩子,但她没有怨言,她默默地操持着。

那时候的家乡真是美妙极乐。大海一样的天空一碧如洗,天空下面是静静的村庄,村里水塘边那几根“懒板凳”是村民坐下聊天也是纳凉的好去处。晚饭后,不管有事无事,人们都要走出门来坐一会,侃侃那些道听途说的新闻旧事。大人们说话聊天,小孩子们却在房前屋后、田埂小路追逐着到处漫飞的萤火虫。我们疯疯地跑,放肆地笑,月光水一样泻在身上。夏日的夜静谧、美丽,空气中飘着稻花的香味,乡村的田野里萌生着收获的喜悦。追得累了,就躺在地上看着这些飞虫,还真像天上的星星呢,它们给这夏日的夜晚增添了美丽的色彩。捉来的萤火虫放进玻璃瓶,像一盏萤光灯,可以用来照明。于是,既好看又实用的萤火虫就成为我童年抹不去的记忆。

那抹不去的记忆中,自然少不了放牛。酷暑的清晨,当大地还在沉睡中,我和小伙伴儿们擦着惺忪的眼睛早早起床,伙伴们骑着老牛,牵着小牛,浩浩荡荡地走出村口,去寻找牛们喜欢的嫩草佳肴了。村子周围几里路的山上有很多一片片开阔的草地,草长得很茂盛,夹杂着五颜六色的小花儿,蚂蚱、蟋蟀、蝴蝶等飞舞跳跃,是一块块天然的放牧场所。到了草地,大伙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聚在山坡上打闹嬉戏,编柳条帽玩抓坏蛋,抓住后绑在树上拷问;玩捉迷藏,藏在树坑里,躲在草丛里,更有胆大的躲在坟堆后,让其他的孩子不敢接近。当太阳升高,天气变热,就是我们赶着牛回家的时候了。这时的牛看见沿路的水塘,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小伙伴儿们也不亦乐乎,或下水洗澡、游泳、捞菱角,或到田埂、山边采野果、摘野花,或在树下乘凉、看书、下棋。一切尽兴之后,伙伴们要骑牛回家了。此时,个个俨然是打了胜仗的将军,威风凛凛。回家的路上,大家在牛背上各显神通,有的面朝前骑,有的面朝后骑,有的侧坐,有的仰卧,有的站立,更有了不起的,干脆单腿儿站在牛背上,还有唱歌的、吹笛的,好不悠哉!

村子后面的山上有一片片菜地,是伙伴们唯一可以解馋、打牙祭的地方。我家菜地,也是我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尽管有几年也不顺路。当黄瓜还是嫩妞儿、西红柿刚刚粉红的的时候,它们已经下到我和伙伴们的肚里了。即将成熟的果实总是不翼而飞,祖母被气得直骂,我吓得不敢做声,母亲怜惜地看着我,那目光里,我竟读出了鼓励。母亲的目光,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了。

我从家乡走出到省城一晃四十年了。如今,天空还是那片天空,但村子已不复存在,村子里的人家都搬到了繁华的小镇,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普及,挖塘泥、挑草头、送粮谷、赶谷场已成为农事的过去时,冲担也从人们视线里淡出。但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到村子里找寻当年的记忆。我忘不了像母亲一样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忘不了儿时朝夕相处的伙伴们,忘不了勤恳、温顺、憨厚的老牛,忘不了那水灵灵的菱角和晶莹透亮的萤火虫……

感恩家乡山水哺育我的成长,她的淳朴宽厚培养了我诚实正直的品格,她的山清水秀赋予了我审美悟性与灵性,使我成为一个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