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谣言真相智破“信息疫情”

作者:文学与传播学院2019级广播电视学,李学淅     版面:第03版:第03版      发布时间:2020-07-31 00:00:00      浏览:396682      字数:1186      所在版面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齐心协力防控。然而,在舆论场上,有的人却利用谣言,制造和传播一场“信息疫情”,蒙蔽大众的视野,挑逗非理性的情绪。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由谣言构筑的“信息疫情”也跟随着情境变化,演变出新的形式。如有旅游博主发现自己的照片,竟被移植成“广州女毒王”在网上被大量转载;有营销号被爆为吸引流量炮制数百篇“疫情下的××太难了”的雷同文章。疫情当前,谣言制造者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与获得信息的不对称性,贩卖、触发社会焦虑和恐慌,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极大稀释和破坏,严重破坏社会秩序。

防控疫情既是对政府管理和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媒体引导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公民媒介素养与辨识力的检验。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应当擦亮双眼,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宣传社会之正能量,将浩然正气倾注于疫情防控当中。

首先,那些看似无害、试试也无妨的说法,却会给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从而削弱权威机构发布的科学防疫策略。比如,“喝板蓝根和连花清瘟胶囊可以治愈新冠肺炎”这一谣传,在疫情爆发后被广泛传播。由此造成各大药店的门口排起长队,严重阻碍了防疫行动的开展。

其次,人们阅读与接收信息的习惯方式,也是造成谣言更容易被相信的原因。大部分人在判断信息真伪时,习惯依靠直觉来判断是否真实。谣言制造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利用简单的写作技巧诱使读者相信。如故意选取偏激的观点吸引关注,或者经常使用场景对话式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亦或是虚构一个近乎真实的个人故事等。如此一来,大脑便会下意识的将这些信息核实,我们也就会对谣言点头。

最后,就是民众被社交媒体的信息洪流包裹,无法识别信息的真伪。现代社会,由于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消息,人们往往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会受到“社交好友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自身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民众很容易陷入“朋友圈幻觉”之中,被较为同质化的情绪感染,从而降低对谣言的辨识力和免疫力。利益的驱动,数据的好看,也使“标题党”“假新闻”一类的谣言横行于世。

面对疫情下的网络谣言,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查清整饬谣言源头,加强对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的管理,强化媒体的责任意识。同时,积极推动疫情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向“信息疫情”宣战,用真相补位,用速度阻断传播,以将谣言危害降到最低。

媒体也应加强新闻信息的审查力度,保证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多渠道、多层次的提供疫情报道信息。这样一来,在客观真实的事实面前,任他谣言制造者如何巧舌如簧也无法混淆大众视听。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克服谣言的最好方式便是在有专业、权威的信息之前,转发消息时不妨慎重一些。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我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应该锁定政府的门户网站或者官方媒体,看清信息发布者是否具有发布信息的公信力以及通过何渠道传播的消息。积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与信息 甄 别 能力 ,方 能 洞悉 谣 言 真相,智破“信息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