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前程

寄语我的母校

作者:袁靖宇     编辑:程宸     版面:第04版:第04版      发布时间:2021-10-22 00:00:00      浏览:471126      字数:4063      所在版面图


江苏大学正在凝心聚力地向“双一流”大学的目标进发。这几年,全国大学排名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非“211工程”高校之中,江苏大学排名最前。这固然很好,然而江大人清醒地认识到,评价一所大学,排名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正面临世界秩序历史性重构过程中的重重危机。教育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所关心的是:江苏大学将如何培养我们的下一代,继而助力建设一个文明、良善、开放的社会?又如何让受教育者“学以为人”,实现一所大学最核心的使命?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当下,我更愿意这样说:“何谓大学?非大厦也,亦非大师也,乃远见也。”至关重要的是价值共识,是教育家的品格、对制度的反思,以及内心的清醒。

大学的战略有“三板斧”: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回答“大学为什么存在”,它是大学办学宗旨和理念的宣言,是未来发展长远目标的高度概括。愿景回答“大学建成什么样”,它是对大学理想未来的勾画,是对大学在未来发展阶段将要达成目标的具体描述。价值观回答“大学持有什么立场”,它是教职员工和学生对大学意义的深刻理解。放眼国内高校,即使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前50位的高校中,明确表述使命、愿景和校训者也不足三成;更遑论已有的表述或缺少特色或模棱两可或有所重叠,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描述。大多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很可能来源于使命确立、愿景描绘和价值观秉持上的区别。

卡尔·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所大学的性格是由她的教授们决定的。”巍巍学术宫殿之上,是普遍的功利主义还是广泛的权利主义形成主流,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还是共情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行其道,是形形色色的弄虚作假还是一以贯之的光明磊落成为风尚,是自轻自贱的追逐浮名还是自尊自爱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占据上风,是鼓励教师追求短平快绩效的定量考核还是引导教师耐得寂寞、坐热冷板凳的定性管理被奉为圭臬,这些皆可判断这所大学是“紫气东来”抑或“在烟花烂漫中坠落”。这也是大学当家人需要保持的基于常识的清醒。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共和国面临严峻考验。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标志,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集中发展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相继设立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同构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新中国高校的基本格局。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在镇江东郊后官庄应运而生。

一个甲子过去了,以后官庄为中心的丘陵地貌上,发生了“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的史诗级变迁。当年拥有单一机电学科的镇江农机学院已经进入多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江苏大学时代,然而学校服务农业机械化的重任并没有卸下,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又增加了服务农业智能化的新使命。曾担任镇江农机学院副院长的高良润教授,早在194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就与同学共同发表了《为中国农业试探一条出路》,提出“只有发展农业机械化和乡镇工业才能振兴中国农业”的重要观点,引发国内知识分子的广泛共鸣。1990 年江苏工学院建院 30 周年,时任中顾委委员的原农机部副部长项南嘱托学校在发展中“一不要忘掉农业,二不要忘掉农机,三不要忘掉排灌”。又是30年过去了,农机学院的文化基因在血脉中得以传承,如今的江苏大学已经形成“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办学特色。做全国涉农高校的骨干力量,当全国农机装备领域的排头兵,应该成为江苏大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深厚底色,成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看家本领。

镇江医学院的加入,为江苏大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正面临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如果我们将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仅看作是一场噩梦和一个偶然,而是看作反映了生活本质的一种经历,医学教育也许就会获得某些重要的启示。我以为,江苏大学医学教育应从国家发展格局、区域发展需求和学科比较优势出发,在公共卫生、防治结合、乡村医生培养等方面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不追求“顶天”,但务求“接地”。江苏大学应一以贯之坚持全人和全生命周期的理念,重视医疗、科普和公共卫生,唯有做到“最中国”,才能做到“最世界”

“最一流”。中央政府正着力引导高校将兴奋点从论文发表转移到产学研结合、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上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方面,镇江农机学院的产学研历史让人肃然起敬。1971 年李德桃老师率领攻关组赴常州柴油机厂,研究解决四缸机转速上不去、性能也不达标的问题。柴油机的转速提高后,许多零部件的可靠性出现问题,如气门和气门弹簧折断、轴瓦损坏、缸盖开裂、曲轴断裂等,试验现场存在巨大风险,工人都不愿意操作。攻关组设计的涡流燃烧室、主燃室和连接通道方案从30个到数百个之多,当时尚无数控车床,一半以上零件要靠攻关组通过人工加工,这既是强技术活,又是重体力活。试验室破旧不堪,夏季气温常在40摄氏度以上,冬季室内和室外一样寒冷。20世纪70年代苏南的冬天真是滴水成冰,兼之教师的粮食定量每月只有24斤,仅为工人粮食定量的六成多,试验过程中教师饿昏的情况时有发生。经过3年艰苦的技术攻关,攻关组第一次实现国产柴油机转速达到 3000 转/分钟,并解决了一系列高速强化带来的问题。经著名的日本洋马、久保田两个柴油机公司测试,常州柴油机厂的涡流室式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这标志着中国涡流室式柴油机的节能和强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后官庄的哲学意蕴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而江苏大学的精神气质可以概括为“耕读者的沉毅”: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重温老一辈的故事,让我们产生敬畏、谦卑、宽容之心,更让我们树立对未来的信心。期待江苏大学在“双一流”建设的征途上,率先破解“因一流而焦虑,抑或相反”的发展哲学命题,将对接市场需求作为重要导向,论文写到企业去、写到产品上、写到产业中。

威尔·杜兰特在其著作《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中写道: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健康、性格、智慧和科技控制生活,通过友谊、自然、文学和艺术享受生活,通过历史、科学、宗教和哲学理解生活。因此,最具价值的教育,便是要让肉体、灵魂、公民和国家了解他们和谐生活的所有可能。此公斯言,于我心有戚戚焉。1966 年至 1976 年间,我国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造成“50 后”

“60 后”知识结构普遍会有欠缺。我的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主要是领袖语录,支离破碎的近现代史知识基本是通过读《毛泽东选集》及文后的注释获得的,在“批林批孔”运动中通过北京大学工农兵学员集体编纂出版的《论语批注》知道了孔子的只言片语,《论语》第一篇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书中批注解释为“有奴隶主朋友来串连,孔子很高兴”。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停开,改设“工业基础知识”与“农业基础知识”课。我上初一时,“工业基础知识”主要讲“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农业基础知识”主要讲“四大作物”(稻、麦、油菜、棉花)“一口猪”,彼时我 11 岁。1981 年我考上大学,正逢高校恢复开设自1952年院系调整中断的大学语文课程,农机学院聘请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祝诚老师(后任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来授课,我得瞻先生风采。先生微胖,儒雅有风度,口若悬河,人文历史、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生动风趣。每逢其课,基础课楼131大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前排座位常被金、焦二山的僧尼抢占。他曾于课堂上背诵《登徒子好色赋》: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台下孤陋寡闻的男女学生为之震撼。同学们像白蚁疯狂啃食书本,省下买饭票、公交车票的钱买书的现象并不少见。那时的畅销书是《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简爱》《安娜·卡列尼娜》,我尤喜《阅微草堂笔记》《两般秋雨庵随笔》《苦榴花馆杂记》等明清笔记小说。经典作品都是人生教科书,其中高远的见识、思辨的乐趣、文明的神交、精神愉悦的体验,帮助改革开放之初的年轻大学生塑造了理想、追求与趣味。然而,与世界一流大学阅读质量相比、与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生的阅读水准相比,当下大学生的阅读呢?

20 世纪 80 年代的年轻大学生,简单温暖、生猛勇敢,这也可能是今天难以想象的。顾雏军的故事至今仍然在农机学院老一辈中流传。任彦申说:“年轻人如果没点理想,没点幻想,没点野心,没点狂气,将来成不了大器,顶不了大用。”我对此深以为然。大学是年轻学子激情燃烧的地方,他们风华正茂、初出茅庐、涉世不深,最可贵的就是那股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锐气,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双一流”建设高校所展现的,不是简单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器物形态,而是某种独特和具有示范意义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模式,它表现为承诺并兑现给利益相关者的最主要、最具差异性与持久性的理性价值、感性价值或者象征性价值。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各类高校有2600 多所,在学大学生突破4000万人。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今天再提“回到洪堡”“回到蔡元培”,那绝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时代的倒退。我们必须保持自信力,赓续优秀传统,借鉴国外经验,有确信,不自欺,坚定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宏大理想,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和“培养出大师”的期待。

大学的使命重在“真”上、愿景贵在“实”上、价值观立在“信”上。什么时候教授经典、阅读经典蔚成风尚,校园内洋溢着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淡定从容、敢于质疑的学术研究氛围,什么时候大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科学问题和国计民生前沿问题所获得的重要成果能够直接反映在本科教材和课堂中,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谨以此激动人心的目标,憧憬我的母校江苏大学。(作者为热处理1981级校友,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