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少年回馈家乡的奋斗之路

作者:蒋苏洁     编辑:蒋苏洁     版面:第03版:第03版      发布时间:2021-05-15 00:00:00      浏览:473595      字数:1998      所在版面图


都说村支书是天下最小的“书记”,可商学院2018级学生黎校园就当上了比这还小的“官”———村兼职副书记。今年22岁的他,已经创办了一家电商公司。虽然还只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但他心系家乡,选择了投身家乡的发展事业,担任了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潮砥镇陈袁村的兼职副书记。

创业创新不容易

在学校,黎校园积极参与并主持了多个创业创新项目。大一时,他凭着自己的摸索,和同学院的同学一起申报了第一个大创项目: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愿景与制约———以贵州省江口县梵净山为例。因为热爱家乡,他将创新创业的主要方向直指贵州,在导师鲁云林的帮助下,团队成员一起坚持不懈,才有了现在的黎校园,有了他的大创团队“一路黔行”。

在校三年,黎校园积极参与并主持创业型项目,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荣誉30多项。他主持和参与的省级“大创”项目,曾获得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云泽杯”创新创业竞赛全国总决赛展洽组一等奖、项目组三等奖,第七届“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暨“互联网”科技创业大赛三等奖、获批20万政府资金。黎校园还是一位学习达人,成绩优异,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校级奖学金。

最近,他的《“e”路“黔”行———乡村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项目,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江苏省选拔赛二等奖。

在陈袁村,他重点关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动村民们发展香柚、脐橙产业。一个乡村走出的少年,带着对家乡赤诚的热爱,投身家乡发展。黎校园说,他最高兴的还是出身农村的他终于“能为老乡做点实事”。

融入乡村不容易

“一个大学生,还是小老板,能来村里几天?怕不是来‘镀金’的吧?”“一个小娃娃能管理好村子吗?”刚到村里,黎校园就听到了这样的嘀咕。

面对一部分村民的猜测和质疑,黎校园说:“我来自贵州,我热爱我的家乡,我也想让我的家乡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就这样,黎校园正式走上了融入陈袁村的路。还是学生的黎校园,只有寒暑假可以回陈袁村,没有充裕的时间,他便把着力点都聚焦在小事上。他看到陈袁村的田地里杂草长得很旺盛,就戴着草帽来到田间地头,拿起锄头沿着田垄锄杂草,手臂被交错的杂草划破也没有察觉。烈日当空,热浪一波又一波地席卷着大地,汗水浸湿了黎校园的衣服,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一直干到太阳下山才收工回去。

通过这一件件小事,村里的干部群众对他刮目相看,逐渐拉近了与黎校园的距离。

推动销售不容易

如何帮助村里脱贫致富,成为摆在黎校园面前的重大课题。陈袁村曾属德江县深度贫困村之一,贫困主要由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销售不畅等方面所致。

“德江县四面环山、河网密布,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合适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果树。”黎校园召集成员前往德江县潮砥镇调研。在陈袁村驻村干部杨松的带领下,团队陆续走访了香柚产业园、脐橙产业园、四季红药草种植基地,了解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产业体系,并亲自到产业园挂牌,给每一棵香柚树苗挂上编号,为以后的产业打理、果实售卖等一系列发展活动奠定了基础。

有了产品,销路成了关键。在与产业园产业负责人交谈中,他得知水果主要采取线下销售,效率比较低,如果没有客户资源,滞销的可能性就更大。于是黎校园运用所学知识,对产业园的销售模式提出了“互联网+农业”线上多渠道分销的可行性建议,利用自己的公司进行电商服务,他还将自己获得的奖学金都用于帮助村里。去年,产业园的销售额已经到达了20000多元。在黎校园和村民们的多方面努力下,陈袁村已经实现全村脱贫。

幸福生活不容易

黎校园说:“做兼职副书记期间,我已完全融入陈袁村。组织将这个重要的岗位交给我,我必将践行初心使命不负众望,抓住机遇建设陈袁村,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简单的四个字,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面对困难,黎校园告诉记者,他初入大学时最简单的计算机技能也不会,就连打字都是后来才学会的。他深深记得导师鲁云林常说的一句话:“既然自己不是一个擅长琴棋书画的人,那么就去做一个努力奋斗的人。”事实上,黎校园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为了让陈袁村的村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黎校园和他的团队去了3个乡镇,走访了20余个村及合作社,发放了450多份问卷调查表,对当地居民和各部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最终为村民完善农村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建议。今年,黎校园的团队着手开发供销一站式服务,初步定下的方案是利用“黔商yi购”公众号,开展“领养一棵树”活动,提供“云认养”和“实名认养”两种模式,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果树苗进行认养,当果树成熟结果以后,将果实以优惠的价格出售给认养者。他们还计划开展“心语通黔”项目,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为农户进行培训,让农户获得最专业、最实用、最有效的知识,切实做到“扶贫先扶智”。

黎校园说,村子里的领导和村民代表非常认可这种方案,这样做可以在带动村民就业、提升村民收入的同时,让村民早日步入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