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走好帮扶路

——涟水县朱码街道花桥村驻村帮扶工作一年记

作者:孙奕     编辑:孙奕     版面:第03版:第03版      发布时间:2021-03-31 00:00:00      浏览:473549      字数:3485      所在版面图

校党委书记王仁雷(左 3)、党委副书记潘文(左 2)等一行赴花桥村调研帮扶工作

孙奕(左 1)考察学习黄花菜种植技术

孙奕(右 1)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


解决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凝聚着共产党人的百年初心。2020年是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收官之年。去年年初,根据省委、省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安排,学校选派我加入江苏省委2020-2021届驻涟水帮扶工作队,担任涟水县朱码街道花桥村第一书记,从高校机关转战到了农村脱贫攻坚最前线。

我校对口帮扶的花桥村,地处涟水县朱码街道西北部,总面积6450亩,耕地2547亩,之前为“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农户410户、2102口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50户129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尽快转换工作角色,进入工作状态,抵达涟水后,通过前期培训和自学提升,我迅速熟悉了帮扶政策和工作要求,随即投入到驻镇帮村工作中。走好群众路线是我党开展基层工作的重要法宝,驻村帮扶第一课就是开展村情大走访、大调研。第一次入户走访的情景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去孤寡老人曾玉清家,虽然去之前听了村支书的介绍,对老人家里的困难情况提前有了了解,但之前未在农村生活过的我,在走进她家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两间小瓦房,一间厨房一间卧室,厨房里破旧的碗筷杂乱地放在满是污垢的土灶台上,屋顶和墙壁被熏得乌黑。一个破旧的橱柜,一张折叠桌,隔壁屋子里的一张床就是全部的家具,床上的被褥洗得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换季衣服塞在几个化肥袋里堆在墙角,屋子里阴暗、狭小、潮湿……在来村里之前,我曾盲目乐观地认为在我们江苏再穷也穷不到哪儿去,但眼前的现实仿佛迎面泼来的一盆冰水,让我瞬间惊醒。详细了解了老人的困难后,从她家离开回村部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扶贫工作这份责任的重量: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剂、不是增加个人职业经历的过路点、不是体验乡村生活的悠闲地,它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村民的期盼和希望,是帮扶队员的神圣使命。那时我便给自己定下目标:作为一名帮扶工作队员要时刻满怀对农村工作的敬畏与深情,不计较个人得失,竭尽全力多做让老百姓认可的实事。

一年以来,按照帮扶工作队制定的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总基调,我驻村帮扶工作坚持以党建帮扶为引导,以帮扶项目助力脱贫攻坚为主线,围绕乡村振兴部署要求,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开展帮扶工作,积极构建后扶贫时代防返贫长效机制,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拔“穷根”促发展,高标准推进帮扶项目建设。推进帮扶项目建设是落实驻村第一书记职责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队临时党委的领导下,花桥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产业兴旺为主、兼顾民生福祉”的发展导向,编排了瓜蒌种植和冷库建设、新建村部、黄花菜种植等帮扶项目,帮扶项目取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村民的广泛认可、支持。瓜蒌和黄花菜是我们村的主要产业项目,刚到村里时我对农作物的种植一窍不通,为了提高产量,我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去宿迁等地向瓜蒌、黄花菜种植大户取经:搭架、栽苗、除草、排水、采摘、晾晒……从零开始认真学习。去年夏季雨水很多,过多的雨水不及时排出会极大影响瓜蒌和黄花菜的产量,那段时间我每天早晚都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查询天气预报,只要一下大雨,就带着村干部去巡查排水,生怕地里被淹。我从来没有像那样关心过天气,是农村的帮扶工作教会了我对大自然的敬畏,让我体会到即便是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发展,也必须得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靠天吃饭”不能片面地理解成是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的表现,而应该从中悟得尊重客观规律的农业生产法则,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早已安排妥当,农业生产确实是要数着日子、记在心上,来不得半点拖沓懒散。截至去年年底,村里冷库建设项目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瓜蒌种植项目已经完成并已开始收益,新建村部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进入设计阶段,2020年度瓜蒌、黄花菜加上村里之前的光伏项目,村集体收入29.13万元,在完成18万脱贫标准的基础上较2019年的22.5万元有较大提高。目前又有50亩土地已启动土地流转流程,将于今年继续扩大瓜蒌种植,预计2021年度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40万元。

保民生务实效,高质量创新健康扶贫帮扶新思路。去年,我们村作为试点,推行村级医疗互助项目,该项目就是动员村民以户为单位交纳少量费用,在村集体账户上形成资金池,委托第三方公司大数据测算提出二次报销方案,专项用于本村村民生病住院的二次报销。在原有农保、医保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村民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以互助的方式减轻村民医疗负担,构建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该项目的实施还是对乡村治理模式的有效探索,同时也倡导村民之间形成互帮互助、文明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塑造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精神风貌。虽然该项目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大好事,但毕竟是新生事物,万事开头难,其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阻碍。为了让村民彻底明白这个项目的意义,我和村干部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宣讲,对习惯了学校安静有序课堂的我来说,开村民大会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会上有对项目不理解、不接受的,也有对项目期望度过高的,甚至有质疑这个项目是个骗局的,我和村干部们一一耐心解答,消除村民顾虑,同时组织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争取让更多的人自愿参加进来。经过1个多月的不断努力,我们的村级医疗互助项目最终按照预定计划达到了“抱团取暖”的比例人数,顺利实施,目前已经有15名村民到村里二次报销了医药费,在看到了结果后,一些第一轮未参加的村民已经主动来询问项目第二轮的开始时间,相信这项保民生促文明的精品项目一定能够在花桥村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发挥教育特色专长,高水平开展“扶智”“扶志”教育。为充分发挥我们学校的优势,去年我组织了三个教育帮扶活动:一是在本部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大力支持下开展的涟水县“名师团队发展计划”项目。涟水是教育大县,现有各类中小学校120余所,中小学教师7400余人。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激增,涟水县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发展难题。针对教师队伍结构性短板,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工作队与涟水县教育局三方通力合作,顺利实施了“名师团队发展计划”项目,首批共100名涟水县初中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完成了理论学习和跟岗实践两个阶段的培训活动。注重“请进来”培训方式,着力提升培训老师教育理论水平,邀请在教师成长领域深耕多年的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到涟水以讲座的形式集中授课,拓展骨干教师的理论视野和科研思维。注重“走出去”方式,着力提升培训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组织参训老师到南京市金陵汇文中学、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等优质名校跟班学习,通过与名校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师徒结对,“一带一”跟岗见习,体验完整的备课、授课、总结、反思过程,锤炼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跟岗学习结束后,名师发展计划培养对象将被择优安排到重点年级进行实践锻炼,及时将研修成果转化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涟水骨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活动经《新华日报》、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等媒体报道后引起热烈反响。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教育帮扶力度,我邀请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来村开展“花之桥———架向爱心与智慧的桥梁”留守儿童暑期夏令营,给30名儿童赠送了价值6000元的文具图书大礼包的同时,以亲子活动、心理咨询、科学探究等形式丰富的课程,让教育扶贫在花桥村落地开花;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团队来朱码街道调研指导朱码中心幼儿园,助力其争创省级优质园,计划今年开展“送课到园”活动。

回顾一年忙碌的帮扶工作,苦中有甜,最感谢的还是家人和领导同事们的支持。妻子白日忙碌,晚上到家还得辅导孩子功课、操持家务,对家庭毫无怨言的付出让我能在驻村帮扶时心无旁骛;学校在帮扶资金、帮扶政策上大力支持。去年7月,校党委书记王仁雷一行,专程来村调研帮扶工作,校机关党委二支部与朱码街道花桥村村支部举办了“点亮微心愿”支部共建主题党日活动,学校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为我开展帮扶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还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领导、同事们,我参加扶贫后全部工作交给了他们,他们毫无怨言且鼎力支持。

前辈砥砺前行数十载,在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两年的帮扶经历是短暂的,但是弥足珍贵,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接续的历史节点,作为帮扶队员、共产党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饱满的热情脚踏实地加油干,在花桥村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