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磕巴”小博士变成“超人”老师

作者:郝思瑾,尤怡丹     编辑:李咏     版面:第02版:2      发布时间:2021-11-25 00:00:00      浏览:480920      字数:1503      所在版面图
简短说明
本篇通讯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年轻教师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和教书育人的故事。文字清新自然,题目形象生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他是物理学院的老师,不用去查证件了!”教学楼下一道手电筒的光亮从一个瘦削的身影扫过,随即照向其他角落,借着手机的微光,孙言帮保安师傅挂好门锁,正式结束一天的工作。

孙言是这栋教学楼保安李师傅的 “熟人”,从每天不耐烦地催促,到习以为常的默契相伴,虽然也常调侃,“孙老师工作怎么又没做完呀?”但李师傅更多的是对孙言挑灯夜战的敬佩。

孙言是物理与新能源学院的一线教师,他始终坚信,教书育人,当躬身共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行动上的影响远比千言万语的说教更有感染力。从青涩的“磕巴”小博士变成沉稳的“超人”老师,他和自己死磕了七年。

刚入职时,性格内向的他提到上课就头疼,准备教案整整三个月,从早看到晚,收集资料,准备PPT,结果学生都不听,虽然和学生的年纪相差不多,但交流起来,仿佛隔了天堑一样,“学生见到我恨不得绕道走,当时郁闷极了,觉得自己能力就到这了,实在走不进学生心坎里。”但孙言就是不甘心,他思索再三,决定要主动出击,将自己树立成标杆,再引导学生,从那时起,他成了办公室的“钉子户”。

短短的几年时间,孙言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17年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9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在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江苏省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中多次指导学生获奖。他开始和学生讲他的求学经历、工作烦恼,还有他的研究成果和工作成绩。

“我原先不愿意讲自己的一些事,觉得不好意思,也担心学生觉得自己嗦、偏离主题。后来我发现要想让学生听你的,就要让他们熟悉你、信服你,我就开始和他们分享我的一些事和我带的一些优秀学生的事迹。”孙言说,学生渐渐愿意向他敞开心扉,甚至会和他聊一些生活中的苦闷。6年的班主任当下来,他的很多学生已经毕业甚至结婚生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然会真诚地向他请教和倾诉,学生们常挂在嘴边的“要不问问孙老师吧”是对他作为老师的最高评价。

虽然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眼里的孙老师“很好讲话”,但是他在学术和学习上却容不得半点马虎,甚至可以说严苛。在指导学生写文章的时候,如何组织语言、如何画图、如何撰写回稿信等,他都要做到精益求精,甚至是连标点符号都不能错。孙言曾经让一个学习非常刻苦的男生挂了科,也是这位男生大学期间唯一挂科的一门课。“他和我关系其实非常好,平时也有很多交流,从某种角度来讲,他就像我的弟弟一样,但是不当举动和不良心态必须被制止,我觉得让他挂了这门课,可能会让他永远记住这个教训,对他以后成长有益。”孙言说。后来这个男生考上了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

孙言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有他的一套心得,他总是主张一定要让学生从 “象牙塔”探出头去,才能看得更远。孙言表示,“现在大学生很容易迷茫,没有目标,需要我们给予很好的指导。我会明确地告诉他们,我们学校和一些高水平院校有差距,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很大,要更努力,要多参与一些竞赛,多学一点知识,这样才能在考研面试或者工作面试的时候更有优势。”

只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用,孙言总是不遗余力,他要求自己多挤出时间,带学生组成科研小组,晚上或者周末加班都是常事。“其实带学生有时候比我们自己做科研更累,但我知道他们很需要我。”在他的引导下,不少学生实现了升学的突破,多人考取国内外一流的名校,也有不少学生走向了大型企业关键岗位奉献青春。

七年,班级里的年轻面孔换了又换,工作岗位换了又换,他对待工作和教育的初心始终如一。孙言说:“把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奉献给学生、学术、事业、社会、祖国和人民,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物理与新能源学院/郝思瑾尤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