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逻辑》课程给大学生意外惊喜

作者:史志兵,陈冬梅     编辑:陈冬梅     版面:第02版      发布时间:2021-10-29 00:00:00      浏览:482646      字数:1747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先有药还是先有人?”“药物是发现还是发明的?”“动物是如何发现药物的?”《发现的逻辑》课堂上,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负责人、潍坊医学院药学院张维芬教授,课程策划人、全国知名课程思政教育专家顾骏教授与学生一起沿着药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开启一场探究药物发现内在逻辑的思维之旅。

    《发现的逻辑》是我校为试水新医科而开设的通识教育课。自今年4月以来,学校成立了课程专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建了教学团队,作为新医科系列通识教育课,《发现的逻辑》从一开始就受到党委的高度重视。校党委书记李明、院长管英俊、副院长卢国华多次参加课程集体备课,与老师们一起“磨课”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在教务处和相关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发现的逻辑》在本学年如期开课。

    《发现的逻辑》课程共16个学时,每讲2课时,分为两段,教师讲授1小时,师生互动半小时。课程面向一年级本科生,采取“项链模式”,由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及康复医学院的8位教师分别担任主讲。

    10月9日,《发现的逻辑》课在教学楼C207首次开讲,课堂现场座无虚席。按照“问题导向,互动为主”的教学策略,教师循循善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既有教师讲授提问,也有学生彼此讨论,哲理与幽默同在,激辩与笑语相随。课程结束后,同学们于当晚反馈了课程学习的新鲜体会。

    临床医学专业相成红同学说:“我是误打误撞选了这门课,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发现的逻辑’是讲什么的,就觉得‘发现的逻辑’这个概念可以包括的领域太多了,对比一下其他选修课的名字,我觉得这门课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后来看到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时,我还是有点儿后悔,毕竟有人给过‘别人都不选的课程大家千万别选’的建议。但是,上了课以后,我发现别人都不选是因为没有真正了解这门课。我选择了这门课,并且真正喜欢上了这门课,甚至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

    同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陈敏杰同学则说:“这堂课首先让我感受到了大学与高中的不同,让我体会到了多回答问题的益处。而老师的幽默风趣以及同学们的积极踊跃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提出一个好问题的重要性,而问题的提出,绝不是随随便便的,它需要深层次的思考。”

    心理学专业崔华庆同学经历了从失望到“捡了漏”的感受:“一开始听到老师讲的药学,有点失望。毕竟当初选这门课也是因为它的名字听起来像是和心理学或者是数学或者是语言学相关。原以为它会是一堂老师放PPT我们看的课,结果出人意料。老师提出药先出现还是人先出现的问题,又听了两个同学的辩论,我就逐渐跟着课堂节奏进入了沉浸式思考状态,整个课堂大脑思考根本停不下来,我头一次这么投入。感觉不是在‘听’一堂课,而是参与一堂课,创造一课堂。回过头来思考《发现的逻辑》这堂课,才发现学校和老师的良苦用心,我捡漏了。”

    助产专业徐子轩同学开始放飞想象:“对‘药物是发现的还是发明’这个问题,我认为药物往往不是发明的,是发现的。一开始人们治病只知道出现了什么症状,用什么药,所谓对症下药。后来发现了病因,才知道要针对病因研制药物,所以我认为药物是发现的而不是发明的。通过这节课让我切实体会到了发现思维的奥妙。”

    运动康复专业的薛易潼同学认为从中学到了大局观:“我学到了对于以后的生活以及身边的事物要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清晰逻辑的推理,学会了在大学四年乃至以后的日子里怎样融会贯通,而不是认死理,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发现的逻辑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惊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万宝喜同学则向老师提出了“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是要我们学会用发现的逻辑去发现什么吗?”等问题。

    开设《发现的逻辑》这门课程,让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有了更多的发现。从学校行走的思政课程改革,到《发现的逻辑》课程的从容落地,这是学校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强化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的大胆突破,它是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全面推进医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改革、新探索。课程瞄准“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实现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了科学性、价值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课程开发不仅激发了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而且培养了既有创新思维,又有文化自信的医学拔尖人才。课程覆盖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为医学院校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 史志兵 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