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三驾马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报道)

作者:房霞     编辑:凌春华     版面:第03版:书香校园      发布时间:2021-12-27 00:00:00      浏览:482721      字数:3618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蒙山沂水间霜叶红透,乡村景色绚丽多姿。10月23日,临沂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在美丽的岱崮镇揭牌,这是山东省高校首个实体建制运行的乡村振兴学院,标志着着该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又增加了一个重磅办学机构,向着打造乡村振兴教育“齐鲁样板”又进了一大步。

临沂大学地处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办学,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教育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根据山东经济强省建设部署安排,紧密结合临沂经济发展实际,秉承“服务沂蒙”办学宗旨,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学院、农林科学学院、农业规划团队“三驾马车”的综合优势,努力构建校地命运共同体,立足临沂,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临大担当”。

乡村振兴学院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校政企共建,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模式。临沂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是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经山东省编制委员会于 2020 年 2 月26 日正式批准备案设立的全省高校首个实体建制运行的乡村振兴学院。学院采用校政企三方参与、共建共荣的建设和运行方式,由临沂大学与蒙阴县政府合作,蒙阴县岱崮镇人民政府提供办学场地,东蒙集团出资全资打造学院基础设施及教学硬件设施,临沂大学负责教学、科研及运营管理等工作,旨在打造乡村振兴教育的“齐鲁样板”。

明确办学目标,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智库。学院主要承担乡村振兴战略和重点问题研究、乡村振兴规划咨询、项目咨询和企业发展咨询、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动和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沂蒙精神教育和党建培训等任务。依托临沂大学,立足山东,联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涉农企业等,致力于完善城校融合和校地共建机制,深化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建设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技术指导、创业服务、项目孵化、信息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平台,建成培养“现代农民”的一流基地、乡村创新创业的示范平台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端智库。

高标准建设,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基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岱崮风景区,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设有各种规格的现代化教室和学术报告厅,建有体育馆、餐厅等配套服务设施、可入住700人的现代化公寓楼和1300人的各类普通客房,非常适合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研学培训。依托临沂大学雄厚的教学资源,主要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培训、咨询与论证工作,统筹协调校内外各单位、专家及资源聚力乡村振兴项目研究,努力搭建惠及“三农”科研平台和推广示范平台,乡村人才技能培训,研究挖掘沂蒙精神等,自 2020 年启动以来,已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暨畜牧生产经营管理培训、十里堡社区党委书记上党课、瑞发德集团半年度营销大会、中国邮政2021年四级领导人员领导力提升培训班、建行山东省分行党务工作者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班等多场次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党建培训、农业农技培训等。

农林科学学院 赋能乡村振兴“科技力量”

拓宽渠道,培育新时代农技新人才。针对广大农村科技人才匮乏的状况,农林科学学院拓宽培养途径,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实用农技人才。在广泛调研、专题研讨的基础上,制定紧跟时代需求的不同类型农技骨干精准培养方案,着力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基层渔技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等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的培养,每年培训农技骨干人员近1000人。与临沂市农业农村局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学院,着力抓好高层次、创新型职业农民的常态化教育培训,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为主要培训对象,以课堂教学为辅、现场教学实践为主,采取不同现场不同专题讲授、各类专题研讨、互动交流、案例分析等参与式、模拟式、探索式培训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储蓄新兴力量。

服务“三农”,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林科学学院坚持“立足农村、扎根农业、服务沂蒙”,坚持做老区发展的“智库”,成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所,面向园林、园艺、动医等专业招募近20余名师生组建专家团队,对接临沂贫困乡村,志愿服务美丽乡村规划,开展区域经济发展、乡村规划、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等方面服务,目前已完成30多个项目的规划设计逐步落地和推进,得到了有关单位及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在临沂市兰山区李官清春蔬菜合作社项目建设中,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为合作社引进人才 30 多人,引进项目 30 多个,签订协议 20 多份,带来资金近 400万元,并帮合作社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电商平台、日光温室新标准等,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

搭建平台,走出科技扶贫新路径。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林科学学院注重搭建平台,将“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学院拥有国家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部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中心、山东省行业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山东省基层渔业技术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省级培训基地,教育部在学院设立了“农校对接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临沂市人民政府与学校合作在学院设立了“中国合作社研究院临沂分院”。校地共建的“临沂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先后培训各级各类农业科技人才 15000 余人。学院鼓励教师在农村创业,邵长文博士和他的团队在朱家林成立了“邵博士自然农场”,建设集自然农法新技术推广、农夫市集、田园牧场及微农场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意性田园空间,发挥乡村振兴新业态引领和示范作用,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农业规划团队 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抓龙头明方向,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临沂大学农业规划团队组建于 2012 年,以“立德树人、干事创业、创新驱动、服务地方”为团队初心,致力于农业园区规划、农业产业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研究工作,围绕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与山东省城乡发展现实需求,明确了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农业规划虚拟与仿真工程技术、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3 个具有鲜明特色学科方向。团队牢记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具有强大攻坚能力的人才队伍,现有研究人员 25 人,其中博士23人,教授14人。团队带头人王梁教授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振兴沂蒙劳动奖章,兼任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乡村生态规划与治理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入选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审专家组、山东省政府农业农村专家顾问团。

抓平台促协同,打造优势特色教学科研平台。2012 年组建临沂大学农业规划研究所;2013 年获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2015 年获批临沂市农业区域与产业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获批山东省科技咨询甲级资质,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建设经费2000万元);2017年获批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建了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并任秘书长单位;2019 年创立学科性公司-临沂农科规划设计院,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2020年获批山东省乡村生态规划与治理技术工程实验室。

抓政策接地气,取得服务乡村振兴新成果。团队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依托国内农业规划领域唯一的省级科研平台——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江西省、四川省、青海省、新疆自治区等十余个省份提供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等规划编制100余项,为委托单位争取到各类资金近亿元。其中,团队承担规划的费县、峄城分别成功创建第一批和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建设经费8000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团队主持完成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典型—兰陵县代村国家农业公园二期规划、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产业规划。近年来,团队先后为青海省海西州、海北州、吉林省白山市、江西省赣州市、四川省绵阳市等 20 多个地市开展各类培训讲座50余场,培训人次5000余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科技部委托,团队牵头编制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进入“十四五”,临沂大学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做好服务工作,实施科学研究支撑行动、技术创新攻关行动、能力建设提升行动、人才培养提质行动、成果推广转化行动、脱贫攻坚助力行动及国际合作提升行动,深化校地企合作,强化智库建设,打造服务新平台,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能力和质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征程中贡献“临大力量”。

(作者 房霞 文章摘自《中国城市报》202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