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课程思政“金课”

南信大物理课堂飘出浓浓思政味

——《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作者:林雯     版面:第03版:第03版      发布时间:2021-04-30 00:00:00      浏览:486885      字数:3913      所在版面图


  

  “挫折是把双刃剑,正如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所说,挫折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全民医保极大地缓解了人们看病难的问题,从这两方面我们就能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你能想象到,这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物理》中相对论、能量均分原理的讨论片段吗?看似与专业课不相干的“插播”,并非不经意的“题外”点缀,而是来自于专业课老师的精心设计。为落实学校课程思政专项“九个一”工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团队积极组织“课程思政”研讨,聚焦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设计编写,努力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被选为学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巧做课程加法,让“嫁接植入”变“如盐在水”

“《大学物理》是我校4453名理工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学生规模庞大、教学任务量繁重。因此,在该课程上率先推行思政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和关键,我们任课教师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物理与光电学院院长、课程团队负责人刘博说。

学院副院长、《大学物理》团队带头人赵德林深耕教学一线多年,有丰富的专业课教学经验。他认为,物理学的许多重要知识如物质观、运动观、相互作用观等都是认识世界的核心内容,这是物理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为此,公共物理教学部42位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积极开展思政教学研讨,开发物理规律中蕴含的哲学和人文价值,启发学生“格物致理”。

“‘康普顿效应’发表后,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有人怀疑康普顿效应的真实性。对此,当时康普顿的研究生、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先后进行多次实验,有力验证并支持了康普顿效应。”每次在讲解康普顿效应这一内容时,裴世鑫老师都会以这个故事切入,“鉴于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贡献,前苏联学者建议将康普顿效应改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但吴有训先生却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表示自己只是重复老师的工作,拒绝了这一殊荣。1926年,吴有训先生谢绝了康普顿的诚心挽留,履行公费留学生的义务,怀着对中华民族的满腔热情回国,开启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序幕。”他认为,吴有训实事求是、淡泊名利的科学家精神,以及诚实守信、爱国奉献的忠毅精神就是直击学生内心、涵育精神世界的最好素材。

在上实验课时,裴世鑫也都会以“工匠精神”拉开课程序幕。“老师在课堂时常谈到,美国为何能对华为实施技术封锁?光刻机技术为什么成为中国芯片制造的掣肘?正是因为我们缺乏精细的制造产业。因此他要求我们对待任何实验都要精益求精,不能大而化之。”他的学生唐前浩说。实验时大家都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希望未来能够投入更尖端的科技工作中,为中国争口气。

“相比干巴巴的说教,通过‘基因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学生的接受度更高。”在裴世鑫看来,思政元素好比是“盐”,有机融入教学后,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它也让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更加有“劲道”,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相互促进、双向提升。

这样的例子俯首即拾。徐飞老师在讲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率时,会谈到中国科学家葛正权对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的贡献,介绍他在抗战救亡、建设新中国中的努力;孙婷婷老师在讲陀螺的定轴性时会展示神十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视频,以航天梦、中国梦激发学生爱国之心;徐野川老师在讲解共振时联系马哲中事物的二分法、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希望同学们认识到正确利用物理原理,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一系列这样的中国故事和价值思想,构成了《大学物理》课程中的“思政点”。它们并非随机出现,而是有组织进入课程大纲,覆盖所有章节和教学环节。“放盐也要科学,不能‘重口味’”,赵德林说,“每隔十几分钟,在关键的知识点把关键的故事抛出来,引起大家听课的小高潮。这也是我们集体备课中所要求的。”

找准角色挖掘特色,让“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教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大水漫灌、粗放经营,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符合认知科学要求、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思政体系。

在集体备课、统一思想之外,《大学物理》教学团队的老师们根据自身不同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注重多样化、追求个性化、遵循渐进,发展出一套自己独特的课程思政“杀手锏”。

在赵德林看来,“言传身教”是传递价值观最好的方法。让学生佩服的是,他上课很少带讲义或者教材,“所有的授课内容他都熟记于心,这一定是位对教学十分上心的老师。”他的学生、如今已推免至国科大的陈强谈起第一次上赵德林课的感受,“赵老师上课不求快,每一个公式他都要推导得清清楚。有一次为了推导一个公式,他从左上角写到右下角,写了整整四块黑板。”陈强说,赵德林让他想到了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在他身上看到了同样低调务实、一丝不苟的物理人精神,身边老师的影响让自己受益终身。

刘玉柱老师在研究型教学上下了很多功夫。他积极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机会和条件,竭力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动手能力。2017、2018年,他共指导17支学生队伍(51人次)参加江苏省实验物理竞赛,全部获奖;连续两年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近三年以来,在他的指导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其中张启航的论文数据还被德国著名标准数据库永久收录。

而裴世鑫、张雅男老师等则注重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裴世鑫录制完成了近5000分钟的《大学物理》全部在线课程,设置过关测试题目近2000道,形成了“立体化”教学资料,这在全国都很少见,近40所高校邀请他分享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的经验。“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今年暑期就有同学在线自学完成了《大学物理》课程,并在开学后考了100分,获得了这门课的免修资格。”在裴世鑫看来,在线平台不仅帮助学生培养主动思考、自律自控、善于挖掘等品质,更是对课堂思政教学的有益补充。“专业课毕竟课时有限,仍旧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因此裴世鑫会把许多思政相关内容上传到网课平台,供学生课后学习。例如疫情期间,他上传“口罩对飞沫扩散的阻碍”视频,号召学生戴好口罩,做好防疫;当他看到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有关中国哲学的精彩讲座后,第一时间将讲座录屏后在线推送给学生,希望学生通过王教授诙谐的讲授体会其中的“思政”元素……

教师们通过多元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会讲、善讲、愿讲,自然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近年来,《大学物理》在部分学院率先推广“挂牌授课”,不少“明星教师”的课程一开选就被“秒杀一空”。学生们还常常私下找物理专业课教师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谈规划,“充分展现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这让老师们很有成就感。

最强大脑凝练集体经验,让“单兵作战”变“集团军作战”

裴世鑫是学校较早践行课程思政的教师之一。经过几年的积累,他已凝练出一套经验方法,在自己教案的所有章节专门提炼出课程思政的元素,并计划面向文史类学生开设《科技与生活》通修课,让文史类学生在享受科技发展促进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能掌握其中的科技原理。“我本科是学师范的,深知教育的第一要务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裴世鑫说,课程门门要有思政,教师人人要讲育人,以术入道、以道驭术,让“三个传播”与“三个塑造”交相辉映。

但一些年轻老师还没有深刻的体悟。“我们不是很懂,讲起来不准确怎么办?”“会不会显得生搬硬套?”面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一些教师确实有困扰。但随着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实践上的不断探索,理论不熟悉、方法不知道、融入没经验等问题逐一得到破解。

“大学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要得到系统深入挖掘。”今年4月,物电院专门召开党委会,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必须加强学院党委领导,并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工作小组。公共物理教学部随后多次组织“课程思政”研讨,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内容设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工作像“盐”的比喻启发了大家,为何不从做大学物理课程的“调料库”入手呢?公共物理教学部首先组织编写《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文情怀,所有十九个章节都明确了思政融入点,供教师在课堂上灵活选用。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团队凝练出四个方面的课程思政核心内容:即通过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史及物理学家的生平与科研经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及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通过课程中所讲到物理规律和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结合实验视频和动画演示,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思维;通过介绍科技发展、展望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其次是组织录制育人微课,并举办“课程思政”优秀教案评选等,一对一地指导教师找到课程内容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维、专业伦理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4门《大学物理》教案入选了学校2020年优秀“课程思政”优秀教案。团队还深挖课程中的南信大特色,编写了拥有“气象+”特色的大学物理教材——《大气科学物理基础》。《大学物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渐入佳境。

“课程思政属性决定了它不应是个别课程的‘盆景’和‘独角戏’,而应是所有课程的‘风景’与‘大合唱’,这就需要我们在浓郁的教研氛围上下功夫。”物电院党委书记王锡伟说,“因此我们要做好顶层设计,着力长效机制,激励与督促并举、指导与研讨结合,实现课程思政的‘集团军’作战。”(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