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恩来研究之路上坚守如一

记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理事张红安教授

作者:祝婉玉     编辑:王新鑫     版面:深度      发布时间:2021-04-20 00:00:00      浏览:488689      字数:1609      所在版面图

在周恩来研究之路上坚守如一——记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理事张红安教授

“任何人都没有狂傲的资本,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张红安说这句话时,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在治学研究、为人处事方面以身践言,无论身处何处,学识达到怎样的水平,都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因为她深知,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唯有实干,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收获。

耳濡目染,心之所向

被问到何种因缘使得自己走上周恩来研究之路时,张红安提及,淮阴师范学院为了办出地方特色,鼓励教师研究周恩来。因为淮师从事周恩来研究的前辈激励,加之其与自身专业的契合度高,2008年,张红安走上了研究周恩来的学术道路。2009年发表了第一篇周恩来研究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于此,将其立为终身治学的方向。

谈及对总理的真挚情感,张红安一下子打开了记忆之阀,将那伟岸身影上令人敬佩的事迹历历数来。出生于总理故乡的张红安,上的小学离周总理故居仅一墙之隔,从小便耳濡目染周总理独特的为人风采。她谈及,听小学同学讲过,有一次因为房屋年久失修,县委计划对周总理旧居西边宅院的三间堂屋进行较大整修,周总理得知便去信请求不要让原住户迁移。所以,自幼时起,周总理为人民奉献自我的光辉人格便深深地影响到了张红安,如今她和周恩来研究之间的密不可分,可能便是仰慕的另一种表达。

砥砺前行,不畏艰难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做学术需要足够的耐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方能守得住繁华。在科研的道路,张红安始终如一,不惧困难。

张红安说,自己满意的学术代表作是下一部。在学术上,她总是孜孜不倦,追求更好的成果,渴盼更高峰。2009年,她于《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研究周恩来的文章——《周恩来的自我批评精神与党内和谐》。后经历四年时间锤炼,2013年,出版了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周恩来领导者理论研究》。此后直至2018年,张红安一直专心于《周恩来研究史》课题研究,主持《周恩来研究成果评介》一书的研究与写作。

两年多过去,张红安仍然感叹这本书成书之艰难,将这一课题的研究历程形容为魔鬼般的学术训练过程。因为完成这一书著的写作需要对现有周恩来研究成果进行筛选,再将筛选出的《周恩来传》《周恩来大辞典》等80多种学术著作进行通篇阅读,评价其学术成就和影响。之后再经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和中共党史与文献研究院两层审读,多次修改,长达两年的审核,才迎来成果的开花落地。

教研相长,广而宣之

在周恩来研究方面深耕细作、著书立说的经历,对张红安全面理解党的历史、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她的教学工作也大有裨益。张红安目前在研的“周恩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课题便与专业课《中国现代政治制度》课程紧密相关。

对于张红安来说,三尺讲台是宣扬、传播周恩来研究成果和周恩来精神的最佳阵地。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张红安在专业课或是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广宣周总理之风采,点燃学生对周总理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过她课的学生最大的共识是内容通俗易懂,语言风趣幽默,性格随和。她注重引导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选择周恩来研究方面的课题,同时积极吸纳马院的青年教师加入自己的课题研究之中,希望以切身行动推动淮师的周恩来研究继续向前发展。

真正将周恩来精神传承、发扬到位,需要教育、科研和宣传三管齐下。除了对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引领和培养,张红安在忙碌的教学研究中还抽出时间,进行有关周恩来精神的宣讲会。悠悠红船已是百年芳华,值此重大时刻,张红安也加入淮安市以及淮师的党史宣讲队伍中。在市教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中,她所作的《从大革命失败的低潮到高潮--周恩来的伟大功绩》专题,就将自身周恩来研究的专长与中共党史进行了有效结合,也因此取得了良好的宣讲效果。

尽管学术研究之路不易,但张红安却始终坚守研究阵地,守住心中一片赤诚。也正是在这种磨炼中,张红安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自信。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