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功勋”,国人永怀永念

作者:于洪良     编辑:宿文娜     版面:2021年11月18日1421期2版      发布时间:2021-11-18 00:00:00      浏览:488959      字数:1729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大国“功勋”,国人永怀永念


11 月 15 日上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仪式现场,宛如稻田的地毯、路边栏杆装饰的水稻、袁老生前最爱听的小提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国》……一个个细节都饱含对袁老的敬意,让人哀思“破防”。自发前来送别袁老最后一程的人们,一起回顾他守望稻田的执着一生,共同感受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

袁老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墓盖四周环绕着稻穗,墓盖上方,端正地摆放着两个碗,一碗粳米、一碗稻谷,上写“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这朴实无华的话语,让现场的无数人泪目。许多青年学生留言:“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们一定会好好吃饭的。”“您的叮嘱,我们永远不会忘!”“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来自人间的怀念……”

追忆千里稻香,致敬不朽丰碑。

91 载人生路,袁老自 1964 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一辈子为了耕耘,为了播种,风里来雨里去,落下了“刚果布式”的黝黑面孔,他把一个“硕大”的脑袋深深埋向大地,那绷紧的脊梁一直没有放松过,一生都在为其广为人知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奋斗着。

2019 年 9 月 29 日,89 岁高龄的他荣膺“共和国勋章”。他说:“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但我不能躺在功勋簿上睡大觉,只要脑瓜子还没有糊涂,就还可以干!只要没有痴呆,就还可以继续动脑筋、搞研究!”

2020 年,90 岁的袁隆平自信满满,“我还想再活 10 年,10 年后,第三代杂交水稻一定能夺得每公顷 20 吨的高产纪录,海水稻肯定能推广到 1 亿亩,中国人一定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2021 年 5 月 22 日,得知袁老仙逝的消息后,许多长沙市民自发前往湘雅医院送别,在看到灵车驶离医院时,送别的民众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期间,从中国到美国,从亚洲到非洲,只要是长水稻的地方,无不沉痛悼念这位功勋卓著的中国科学家!

袁老的一生,正如《周易》“大有”卦云:“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尽管今年 5 月 22 日袁老驾鹤西行,但是在亿万国人的心里,他还活着,他活得那么本真和潇洒。他的名字和他所做的一切,必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

行笔至此,笔者不由得想到了近期热播的连续剧《功勋》。以 8 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功勋》以全网络平台斩获热搜 470 个、话题阅读量突破 90 亿、豆瓣评分9.1 分的成绩收官,成为收视、口碑双丰收的“现象级”主旋律电视剧。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全剧 48 集揽获20.455%电视观众,回看用户规模始终位居黄金时段电视剧第一。“国士无双”“致敬”“泪目”“好看”“看不够”“好有质感”等弹幕刷屏。《功勋》让我们猛然意识到:岁月并非无谓地流走,有些人的生命,引爆了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他们的影响是超越时间的。

在《功勋》中我们看到,矢志报国的奉献令人感动,而伟大可能出自最朴实的愿望;苦心孤诣的专注令人敬佩,而一半的勋章也属于身后的家人;惊天动地的伟业令人赞叹,而来之不易的成功更要归功于密切的合作。该剧以崇高的思想意蕴、紧凑的叙事结构、高远的美学品位、沉稳的基调、细腻的情节,让观众“爱上有血有肉的功勋”———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看《功勋》、学“功勋”,崇敬英雄、礼赞时代,让《功勋》从文艺作品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化热点和社会现象。

在拍摄《功勋》之《袁隆平的梦》时有一段珍贵的视频,袁老对着镜头说:“我有什么东西,拍我的片子呢?没什么可拍的,我平淡得很。”一位大学生这样赞叹《功勋》,“我们曾经只知道他们响亮的名字与功绩,却不曾了解他们无怨无悔走上这条路的模样。为国冲锋、为国铸盾、为国钻研,他们拼搏奋斗过的痕迹,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的确确,先辈的功勋早已融入山川大地、融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每一位功勋人物都与时代同向而行。在时代大潮中,他们看似是一朵朵浪花,但都在时代的辉映下,发出夺目光彩。

千秋家国业,尽在平凡间。让感动转化为力量、勇气和信念吧,愿每一位被《功勋》感染和鼓舞的你我,自觉对标先辈们执着追求的“希望与前途”,尽己所能,奋发有为,努力成就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壮丽新时代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