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红歌 学党史 抄党章 耄耋夫妻党龄相加143 年——“只要对人民对党的事业有好处,我们没有保留”

作者:宿文娜     编辑:宿文娜     版面:2021年7月2日1412期6版      发布时间:2021-07-01 00:00:00      浏览:489010      字数:3476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唱红歌 学党史 抄党章 耄耋夫妻党龄相加143 年——

“只要对人民对党的事业有好处,我们没有保留”




“光荣啊!无上光荣!”

6 月 22 日,迟和斋、丛培兰佩戴好鲜艳的党徽,怀着激动的心情,郑重领取了“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这一天,天气晴好,胸前的纪念章熠熠生辉,一如他们内心的喜悦澎湃。这一天,也正好是丛培兰89 岁生日。

“只要对人民、对党的事业有好处,我们就应该尽我们的最大力量,没有保留”,迟和斋、丛培兰夫妻俩语气坚定平和。

毕生跟党走,岁老志不移。学党史、抄党章,这是迟和斋的日常。翻歌谱、唱红歌,就算记忆力变差,很多歌词已记不住,丛培兰始终没忘那些红歌的曲调。在抗疫最危急的时刻,在汶川地震、雨雪灾害等危难时刻,他们心系国家,捐款捐物。

跟着共产党革命一辈子

两位老人的家,在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一栋老楼房里,门上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子。

时隔五年再次走进他们家,发现他们没有添置一件新家具,靠门口那面墙上的老照片还是那么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窗台上、桌子玻璃下、橱柜里,目之所及全是各个年代的照片。有迟和斋的戎装照,有丛培兰的工作照,有夫妻两人的结婚照,还有和孩子们亲友们团聚的大合影……

“我今年虚岁 90 岁,党龄 75 年”“我89 岁,党龄 68 年”,两位老人一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一边爽朗热情地讲述着。

迟和斋记忆力好,哪张照片什么时候在哪里拍的,他记得清清楚楚,还能清晰说出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伴随着迟和斋的讲述,1946 年他入党时的情形也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那是一个下午,迟和斋被同学叫到村东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墙上挂着一面红旗,上面有金黄色的党徽。在语文老师陈焕章的带领下,迟和斋和他的数学、音乐老师以及三位同学一起举起右手,郑重地向中国共产党党旗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那时候入党还是一件秘密的事情,我虚岁才十五。”迟和斋回忆道,因为他年龄小,陈焕章老师还受到了“批评”。时隔70 余年,入党时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他记得陈焕章老师第一次和他谈话的样子,也记得老师放在他手心的宣传册。当陈焕章问他入党的理由时,他回答:“我爸爸是八路军,我也要当八路。”

“父亲 1938 年参军入党,1942 年参加招远‘齐山战役’牺牲,他的名字就刻在齐山烈士塔上。”老人至今还保留着前往英雄纪念塔悼念的照片,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父亲,是迟和斋、丛培兰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珍贵的老照片在两位老人家中随处可见,尺寸不一的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历史。

深受父亲影响,迟和斋不仅积极入党,也在 1947 年带头参军。先在原抗大胶东分校做文书,后被送去陆军学校学习机要,至少 500 组密码牢记在脑子里。1953年,迟和斋转业至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这一年,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女护士丛培兰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你当年为啥入党啊?”迟和斋趴在妻子耳边大声问道。“入党光荣啊!”丛培兰爽朗地笑着。在她紫红色的毛衣上别着一枚党徽。

聊天时,丛培兰时不时会哼唱起来。迟和斋告诉记者,老伴这两年听力下降,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不少事情都忘了,很多老歌也已记不住词,但她依然能哼唱这些曲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迟和斋跟着老伴一起高声唱了起来,丛培兰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他们常翻的那本歌谱已经泛黄,有手写的,有打印的,用订书钉订在一起。《妈妈教我一支歌》《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好》是丛培兰和迟和斋最爱唱的红歌。

学党史、抄党章、习书法,是迟和斋日常生活的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为新中国奋斗》《中国革命史讲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毛泽东选集》《习近平用典》……迟和斋床头的书桌上、书橱里,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书籍满满当当。丛培兰还把老伴书写的学习笔记、对联、诗句等珍藏起来。

“把中国从落后挨打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负责任大国,这全是我们党的功劳。”迟和斋说,随着对党史学习研究逐渐深入,越是感慨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在革命最艰苦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才几十人、几百人,但他们的信念是那么坚定,不惜献出生命。”迟和斋眼圈泛红,动情地说,“他们很多都是 20 来岁的年轻人啊,太痛心了!”“我们共产党员就应该像他们一样大公无私、听党的话,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党。”

作为烈士子女,迟和斋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辱没烈士门风,不能忘记共产党员的身份。“一定教育年轻一代不要忘了‘革命’二字,千万别忘了革命先烈,千万不要忘了我们今天的强大是怎么来的!”

工作就是要认真好好干

两位老人的卧室书橱上,摆着一个大大的玻璃镜框,下面并排着两人的结婚证,上面则是丛培兰的奖状。丛培兰高兴地告诉记者,上世纪 60 年代她就是山东省劳动模范,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济南市劳动模范,荣誉证书有一沓。

1952 年,丛培兰从卫校毕业后,到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当了一名护士。在丛培兰的从业生涯中,她见证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由她创造的“万例手术无差错”记录还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妇产科医护人员学习的经典案例。“认真”“好好干”,是丛培兰的口头禅,是她的“秘诀”。

1955 年秋天,经亲友介绍,迟和斋和丛培兰相识,次年喜结连理。

迟和斋说妻子年轻时是“工作狂”,革命性强。婚后前十年,两人从没有一起过过春节,热心肠的丛培兰都主动替同事加班。迟和斋清楚记得,1958 年春节,他抱着一个多月的大女儿“熬”过了春节。丛培兰笑笑说:“多亏了老伴!孩子们是靠他们父亲拉扯大的。老伴是我们家的大功臣。”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卧室墙上的镜框里,镶着迟和斋写给老伴的一幅“情书”,落款是 2016 年,那年他们结婚 60 周年。

“妇唱夫随”相约捐遗体

上世纪 90 年代,迟和斋和丛培兰都从原山东经济学院(现山东财经大学)退休。两个人,一辈子都在为党工作,退休后也是。

2016 年 6 月 30 日,丛培兰从济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一张《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证书》。紧接着,迟和斋也申领了一份遗体(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两位老党员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党的95 岁生日“献礼”。

“活着能够为党和人民办点事情,如果死了也能为社会做出点贡献,何乐而不为呢?”迟和斋握着老伴的手,深情回忆道,2016 年丛培兰在《老干部之家》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介绍遗体捐献的意义。“老伴是学医的,从医 40 多年,心里明白医学教育必须多实践,才能培养更多好医生,救治更多的人,但我们国家用于教学的遗体太少了。”当天,丛培兰就给济南市红十字会打电话,咨询遗体捐献程序。

“只要对人民、对党的事业有好处,就应该尽我们的最大力量,没有保留。”迟和斋说,原本和老伴商量去世以后选海葬的。既然丛培兰决定将遗体(角膜)无偿捐献给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用于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那我就决定和她一样,把生命献给党。”

感党恩爱国家捐款捐物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迟和斋和丛培兰心里,“能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能给人们力所能及的帮助,是无尚的光荣。”

2020 年 2 月 28 日,在国家正处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刻,迟和斋来到山东财经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我老了,不能去抗疫一线效力,我和老伴向组织捐款 1 万元,表达老党员的一点爱心”。

只要国家有需要,作为党员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在 SARS、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等危难时刻,迟和斋夫妇都主动拿出自己的积蓄捐赠给国家。迟和斋说:“国家有难,我们的农民都在捐钱捐物,何况是我们这些有退休工资的老党员。”

迟和斋说,三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他们老俩口现在衣食无忧,老伴也早已实现了“花钱不用算计”的愿望。他回忆说,孩子们小的时候,每逢发了工资,丛培兰都要精心分配好每一笔开销。学费、餐费、交通费、服饰费以及给双方老人的生活费,尽管省吃俭用,也时常捉襟见肘,“不用算计着花钱”成了丛培兰多年的愿望。

上世纪 50 年代初工资 29.5 元,后来涨到 67 元,80 年代末 400 多元,1993 年过千,2000 年过万,现在 17000 元……迟和斋掰着手指细数着工资的变化,特别满足。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是历史的经历者,也是见证者。

采访中,迟和斋多次慨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他回忆当年当兵时,下着大雪脚上穿着单鞋,一夜急行军,停下来倒在草堆上就睡着了。那时候粮食供应不足,一天只能分到 13 两谷子,还只能带着皮吃下去。丛培兰拉着记者的手说,她小时候还跟随母亲去要过饭。

“终于等来了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我们晚上打着火把在济南的大街上游行庆祝,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迟和斋说,那一天他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激动、兴奋,整个城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