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作者:闫倩倩     编辑:闫倩倩     版面:第03版:校园生活      发布时间:2021-12-03 00:00:00      浏览:491250      字数:6021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夏江宝,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极致力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退化湿地等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研究,在滨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低效林质量精准提升、再生水恢复退化盐碱类芦苇湿地、贝壳堤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系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林业科技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科技特派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14 项;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 3 部,合作出版著作 4 部;授权专利 14项,PCT 国际专利申请 2 项;制定国家林业行业和山东省地方标准 3 项;选育林木良种5 个;获省部级科研奖励 6 项。

他,14 年苦心钻研, 聚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湿地和林地等系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一线,用坚守和奉献践行党员誓言;带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教师团队以实际行动在黄河三角洲大地上躬耕不辍、 倾情奋斗。 他就是滨州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夏江宝。

“实践证明,我们的科研水平既能顶天,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也能立地,在盐碱地上书写‘环保答卷’,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夏江宝说。 在他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故事中, 不断变化的是调研地点、需要突破的重点和攻关的难题,永恒不变的是不忘初心的担当、执着探索的精神。

从“争口气”到“争一流”

在全校教师中,第一个成功申请山东省优秀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个连续主持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个成功申报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第一个作为山东代表出席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个又一个“第一”是对夏江宝永不服输的最有力回应。 正是这份倔强,让他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了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

“争口气”的执念,源于刚参加工作时的“打击”。 2007 年 7 月,夏江宝博士毕业后,与10 多个来自“985”“211”院校和中科院系统的博士一起入职滨州学院, 这让那时连 SCI是什么都不太清楚的他,倍感压力且十分不安。 学习科研平台的不同和学术视野狭窄而导致的知识结构差异, 狠狠打击了夏江宝,但也更加坚定了他必须补齐科研短板、走在前列的决心。

入职后摆在夏江宝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从干旱瘠薄山地的林业生态修复研究转型到滨海盐碱地、湿地生态学研究。 当时学校的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刚刚成立不久,人员少、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让初出茅庐的夏江宝适应跨学科转型研究的陌生环境,而是直接将他带到了实地调研现场—————沾化县再生水恢复退化芦苇湿地,参与陆兆华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白天他跟随同事们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低洼不平的芦苇丛里,调查采样,晚上加班加点整理采样标本,认真观测并记录下每一个试验数据。 在野外,馒头上招来苍蝇、小虫,赶走后接着吃;芦苇栽植时突降大暴雨,衣服淋透了,脱下来拧干,穿上接着干。 艰苦的科研环境并没有让他退缩,而是让科研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

在此后的五六年里, 除了野外调研,夏江宝就窝在狭窄的办公室里加班加点,很少准时下班,甚至周末也正常工作,挑灯夜战到凌晨两三点钟更是家常便饭。 在同事眼中,他是“拼命三郎”;在家人眼中,他是“工作狂”。 在“5+2”“白加黑”的工作洗礼中,夏江宝将努力工作的自律慢慢沉淀为一种习惯。 “在办公室、实验室工作,感觉比在家里休息更踏实。 ”他说。

2016 年, 夏江宝受邀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那段日子,让他对“压力不是有人比你优秀, 而是比你优秀几倍的人比你更加努力”这句“心灵鸡汤”有了真切的体会。 “大家每次接到会议通知后,都立即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集合,然后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课题论证、文本修改。 ”夏江宝说,“那时经常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尤其是项目负责人白老师,虽已是‘行业大咖’,却时刻以身作则,好几次他都带领我们工作到凌晨 5 点多才回宾馆休息, 上午 8 点一到,他就准时起床继续论证文本。 ”那段经历深深触动了夏江宝,让他真正读懂了优秀科研工作者的“风骨”。

带着这股“争一流”的冲劲,夏江宝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黄河三角洲贝壳堤生态系统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他带领团队深入挖掘贝壳堤地下水-土壤-植物系统的水盐交互效应及其生理生态调节机制, 基于优势灌木树种的水分利用策略,研发了一套基于产效结合的贝壳堤优势灌木水分适宜条件判识技术和基于植被空间格局分析、植物水分适应性的贝壳堤植物材料优化配置技术,攻克了贝壳堤主要灌木树种幼苗的高效培育栽植技术等,实现了贝壳堤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和生态功能改善的新突破。 尤其是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黄河三角洲贝壳堤退化生态系统的水分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荣获第九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一次次难忘的科研经历,将志气、毅力和热忱深深刻入夏江宝的血液,成为他奋进路上的精神动力和孕育丰硕成果的不竭源泉。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夏江宝共主持国家级、 省部级科研项目 14 项, 参加国家“973 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 4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90 余篇, 其中 SCI/EI 收录 40 余篇,2 篇论文入选 “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从“研究者”到“多面手”

坚定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团结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的职业操守、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 是同事们对夏江宝最真实的评价。作为一名有着近 20 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在履职尽责、业务攻关等方面无不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以学者、师者的深厚学养和高尚人格,不懈耕耘、坚守在科研教学管理一线。

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在别人眼中是艰苦枯燥的工作,而夏江宝却甘之如饴。 在他看来,将自己的事业当作使命,工作起来就格外有激情、有冲劲。 退化芦苇地、滨海低洼地、盐碱滩涂地、低效林区……哪里需要生态保护、哪里有植被退化、哪里有盐碱荒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一个个采集的样本、一组组精准的数据、一张张整齐的表格、一本本内容翔实的报告,是夏江宝获得科研“大丰收”的有力见证。

针对芦苇湿地退化严重问题,他带领团队研究出了再生水灌溉恢复退化芦苇湿地水土调控技术, 为芦苇湿地恢复关键区选址、水量精准控制及根茎栽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针对贝壳堤系统的生态保护, 基于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简称 NbS)理念,他研究出国际领先的“黄河三角洲贝壳堤植被恢复理论及关键技术”; 针对滨海盐碱地低效林改造,他研发了精准质效等级评价及抚育提升技术,用生态“复绿”提升林业生态治理效能,并因此荣获山东省林业科技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山东林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但夏江宝并没有因此自满和止步,又满腔热情地将精力和抱负倾注到教学中。 他先后承担了“生态学”“普通生态学实验”“水土保持学”“新农村生态建设概论” 等 11 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其中“生态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他还担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概论》录像教材的主讲教师,每学年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好评,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

随着工作任务和职责的增多,他将多年来形成的“用心、细心、操心”的工作节奏带入每一项工作,并当成检验自身业务能力的试金石。 担任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期间,他始终冲锋在前,全力做好二级学院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生态环境实验室建设等各项业务工作。 在多年的生态学实习教学实践中, 他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兴趣爱好和区域生境特色, 通过日常教学、生态学野外实习、构建多元考评机制三大模块,实现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同时积极完善生态学实验教学体系, 加强本校生态学实验教程建设,切实培养适应行业需求、地方发展需求的生态学人才。

从“探路人”到“带路人”

“我吃过的苦、走过的弯路,不希望我的团队成员和研究生再经历一次,所以我尽可能往前奔,让他们踩着被我踏平的路,走得更远、站得更高。 ”回想起荣誉背后一波三折的艰难历程,夏江宝感慨道。 连续申请 3 年才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连续申报 3 次才获批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连续申报2 次才通过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其背后是不可言喻的困难与艰辛。这让夏江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强不是真的强,只有带领的科研团队和培养的学生强大起来,才能真正集众智、聚众力走向科研高峰。 “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做带路人。 ”他说。

“一个好团队的打造,既需要管理者的培养、关心、帮带、教育,又需要成员之间相互协助、和谐发展。 ”夏江宝说。 为当好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教师团队的“掌舵人”,他把团队建设和管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积极引进人才,制定并实施了《生态学重点建设学科管理制度》《生态学重点建设学科经费支出管理办法》《生态学重点建设学科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 每年,夏江宝都会对青年博士进行一一指导,帮助他们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从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申请书论证工作,到与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进行深入探讨,再到对学科每项考核指标精准定人定位, 事无巨细,夏江宝都亲自把关。

为使学科青年教师切实提升科研能力、拓宽科研视野,夏江宝积极组织各类学术活动, 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并带领学科成员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为服务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和内涵。 “如果全靠‘自己顿悟’,而没有夏老师的‘名师指路’,我们可能要多走许多弯路。 ”刚工作不多久就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教师崔倩道出了团队成员的心声。

同时,夏江宝还积极带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打通“科研+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他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传承了他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方式。 学生们在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在长期野外监测调研中,在科研训练周、暑期课堂实习实训中,在实验室的测定分析中, 逐渐成长为懂理论、会实践的科研型人才。

近年来,夏江宝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17 名; 连续多年担任本科生暑期学校的指导教师,指导多名本科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和双一流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悉心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多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SCI 收录期刊、CSCD 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 “夏老师平时很和气,但只要涉及科研问题,就特别严格,特别是我撰写的第一篇论文, 基本每一段都有大量修改的痕迹,从论文写作思路到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都严格要求。 ”经夏江宝指导后,硕士研究生阶段就以第一作者在高质量期刊发表 3 篇学术论文、荣获梁希优秀学子奖,并连续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的研究生孙佳说。

从“书斋学者”到“科技拓荒者”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为正在积极转型探索的夏江宝打开了一扇新的科研大门。 从滨州市沾化区再生水利用、无棣县贝壳堤生态保护、北海新区滨海滩涂柽柳资源保护、全国第一个小开河引黄生态灌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到东营市垦利区盐碱地绿色改良和综合利用、利津县王庄沙区林场森林质量提升、 河口区孤岛刺槐林抚育提升,再到潍坊市昌邑市柽柳林质效评价、安丘市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夏江宝和他的团队一年四季出入苦海荒滩(山),不再仅仅满足于让白花花的盐碱地改变颜色、让荒野滩涂焕发生机,而是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和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产学研项目“蝶变”,真正让“学问走出象牙塔”,在黄河三角洲广袤的大地上散发出强烈的实践之光、科技之美。

“做对社会有用的科研,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围绕黄河三角洲湿地、盐碱地系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夏江宝在黄河三角洲引黄灌区、 泥质海岸带、滨海滩涂、次生盐碱地、自然和人工湿地等典型生境,以及小开河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开展生态系统区域特色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促进资源汇聚。 还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山东高速鸿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东营市胜景林业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 进行国家重大基础项目攻关、应用关键技术研发、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以及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及产业化等,使科技之花在实践的沃土上绚烂绽放。

其中,夏江宝带领团队研发的黄河三角洲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色改良和综合利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该成果基于“源(地下水)-库(土壤和植物)-流(土壤层和植物组织器官的水盐运移节点)”理念,结合“水体-土壤-植物系统水盐生态耦合与动态调控”主要理论, 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盐碱地 “水-土-植物系统”的结构调控,建立了以“水体-土壤-生物” 为关键配置要素的滨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模式,大大提高了盐碱地地立功能自我维持稳定和生态防护林功能持续稳定。

目前,夏江宝已将该技术先后作为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类)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和滨州市进行重点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 2000 多亩,起到了较好的降盐抑碱效果,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防护林防灾减灾功能,保障了沿海滩涂湿地的生态安全,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绿化、美化和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夏江宝还参与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和山东省地方标准 3 项, 合作选育 7 个海棠优良品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黄河三角洲在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生态学原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 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模式。 ”“尽快成立以‘黄河流域(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期系统研究为支撑的科技平台,譬如滨州市应启动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修复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 ”“滨州学院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完善制度。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 夏江宝紧紧围绕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不断进行专业思考和规划,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攻坚克难,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贡献科技智慧和滨院力量。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在黄河三角洲这方热土上,夏江宝以一颗赤子之心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出了精彩注脚,在用实际行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赋予科学研究强大的生命力,用心用情书写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科技新篇章”。

(本文原载于《山东教育》高教 2021 年11 月刊“齐鲁学人”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