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帽子”,树立正确人才观

作者:张穆楠     编辑:张穆楠     版面:第03版:文化      发布时间:2021-03-24 00:00:00      浏览:491263      字数:1999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近年来,国家通过大力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入职国内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少地方出现了“唯帽子”倾向,围绕着淡化人才“帽子”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前不久,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对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作出规定,明确要扭转“唯帽子”倾向,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现结合高校人才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深刻认识“唯帽子”的危害

  所谓“帽子”,也就是人才称号,是在人才计划或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人才的入选标识,是对人才阶段性学术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帽子”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唯帽子”。
  “唯帽子”导致人才工作以“帽”取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分别有人才计划84个和639个,省级以下层面人才计划更是多不胜数,各类人才计划名目繁多。在“帽子”满天飞的背景和“唯帽子”的倾向下,部分高校纷纷加入“抢人大战”,把“帽子”人才的数量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和亮点,花大气力和高成本延揽校外人才,甚至在招聘广告中对“帽子”人才进行“明码标价”。在人才工作中重引进轻培育,不仅造成“帽子”人才的恶性竞争和无序流动,也打击了没有获得人才称号的学者的积极性。
  “唯帽子”导致部分学者唯“帽”是从。高校教师在入选某项人才称号后,除了薪酬待遇的提高,往往还会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研究生招生等方面获得相应的优先权。“帽子”就意味着权力和资源,于是部分学者动摇了学术追求,为了争夺“帽子”费尽心思,不再专心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的甚至把入选人才计划看作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条“捷径”,成为各类人才称号的“投机者”。成功入选某项人才计划,就更容易申请到重点项目,署名的文章也更容易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有了新论文和项目后,又可以申报更高层次的人才计划……由此“滚雪球”般一步一步走向学术高峰。

多措并举切实扭转“唯帽子”

  “唯帽子”倾向深层次的原因是“帽子”带来的学术资源和权力,只有切断人才称号背后的利益链,将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经费、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与人才称号脱钩,才能真正破除“唯帽子”。
  平等看待各类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员活力。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厘清一个观点,那就是人才称号获得者是优秀人才的代表,但并不是只有拥有人才称号的人员才是人才。由于人才称号是近些年才逐渐兴起,很多人没有赶上人才项目评选的大潮,由于年龄限制也无法再去申报,其中也不乏在学科领域中已取得显著成就的学者。虽然没有人才“帽子”,但是他们同样也是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平等看待各类人才,消除有称号人才和其他人才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营造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大力推进引育并举,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体系。我们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既要重视人才引进,也要重视人才培育。对于引进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要持续关注他们入校后的发展,而对于本校的优秀教师也要加大支持培养力度,为他们搭建更好的成长平台。自2015年起,山东大学设立“未来计划”青年学者培养项目,针对本校的青年教师,通过科研经费支持、提高岗位待遇、拓宽海外研修通道等方式,支持培养一批具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取得了良好的育才效果。此外,山东大学于2016年制定出台《山东大学杰出人才体系建设方案》,立足于解决原人才层次衔接不畅、青年人才储备不足、本校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等问题,按照“引育并举、内外并轨、目标导向、动态管理”的原则,将学术水平、发展潜力和学术影响力等作为重要评价依据,使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在山东大学均可得到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支持培养。
  结合本校实际,加强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人才引进要立足本校发展实际,结合学科建设特点,面向双一流建设需求,依托大的平台和项目,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进。此外,还要加强人才引进的规范性,严格规范教师聘用流程,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明确岗位目标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制定人才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值得注意的是,在引进人才时,要把享用相关待遇的条件写清楚写明白,避免因为人才流动产生不必要的争端。
  强化价值引领使命担当,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高校人才称号获得者第一身份是教师,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是教书育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秉承“为国育贤”办学初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高素质师资人才队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