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发挥专业与人才优势 助力黄河三角洲地区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艳莉     编辑:刘艳莉     版面:第02版      发布时间:2021-11-08 00:00:00      浏览:495559      字数:1101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勾画蓝图,也为我们参与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明了目标方向和方法路径。

近年来,我校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彰显学校服务国家战略使命担当。充分发挥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滨海耐盐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高产抗逆分子模块育种重点实验室、水产养殖团队、食用菌技术团队、农林作物遗传改良团队等平台、科研团队的科技攻关潜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要求,发挥专业特色和人才智力优势,聚焦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需求,加强校地产教融合,合作共建黄河三角洲学者团队,用科技服务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开发利用,为黄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鲁大力量。


农学院麦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负责人崔法教授带领团队完成340份小麦种质资源苗期的耐盐碱筛选和基因挖掘,筛选到30余个耐盐碱种质资源,挖掘到耐盐碱基因位点50余个,选育耐盐小麦新品系10余个。



滨海草业科学和技术研究院院长傅金民教授带领科研人员选育高耐盐草品种,创新发展滨海耐盐草种业.。



张洪霞教授带领农林工程研究院耐盐植物研究团队从事植物耐盐基因的挖掘、功能验证和耐盐植物新品种培育工作,目前已培育多个耐盐杨树、玉米、大豆新品系,其中21个耐盐新品系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中试,并且在白蜡、梭梭等耐盐植物品种选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农学院食用菌技术团队程显好教授在盐碱地大球盖菇栽培现场查看蘑菇生长情况。



农学院杨建敏教授带领海参研究团队,与黄河三角洲刺参良种企业—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黄河三角洲学者团队”,首次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刺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成功实现了“东参西养”,这一模式创新填补了区域性产业空白,把黄河三角洲40万亩荒滩变成了全国面积最大的海上粮仓。



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院长于君宝教授带领科研人员实地调研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情况,提出关于湿地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建议,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治理。


赵英教授领衔的土壤水文团队与东营市政府成立了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在土壤水文、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和服务地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