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官微的成长感悟

作者:程力     编辑:何正泷     版面:第03版:深读      发布时间:2020-09-30 00:00:00      浏览:725520      字数:1649      所在版面图





  对于宣传思想工作来说,平台建设至关重要。2012年8月,一种全新的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运营,掀起了互联网媒介平台领域的惊涛骇浪。2014年初,党委宣传部于英焕部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媒体发展趋势,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长春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是吉林省高校中率先开通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根据工作需要,部长将管理和运营的任务交给了我。
  面对这一新生事物,一切都需要学习与探索。起初,我对于操作完全不懂,只能进入后台,按照列表一项一项地试用,把每项功能记录下来。编辑平台五花八门,到底哪个最适合我们,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尝试,最终选定了“秀米”编辑平台一直沿用至今。历时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终于对技术得以入门,能够编辑出在当时看来自认为较为美观的作品。虽然现在回头去看2014年制作的图文,不得不说一句“土气”,但那个时候,还是十分满意于自己的劳动成果。
  技术问题解决了,内容就成为工作的重点。经过部长的深思熟虑,我们为长理“官微”做了这样的定位:新闻宣传新载体、思想教育新阵地、服务师生新平台。有了定位,工作目标也就明确了。学校改革发展成就、优秀师生事迹、校史故事、校内重要通知、师生创作的优秀文化作品等,都成为长理“官微”推送的内容。为了尽快提升长理“官微”的影响力,也为了工作的连贯性和粉丝的忠诚度,从2014年7月21日官微发布第一条推文开始至今,没有一天中断,一年365天无休,也连年在“新榜”全国微信公众号年终盘点中获得“勤奋奖”。
  两个人的力量终究薄弱,为了壮大长理“官微”的编辑力量,组建学生队伍被提上了日程。在全校发出编辑招聘启事后,经过提交申请和进行面试,我选定了8名学生组成第一届“官微”学生编辑团队,并在“校媒联盟”成立大会上确定名称为“新媒体记者团”。学生编辑的加入,使“官微”内容更加丰富活泼起来。采访、跟踪报道、投票、征文、摄影大赛、微视频大赛……用心的付出换来了长理“官微”的蒸蒸日上和各方好评。每天登录后台,我第一个要看的就是粉丝数是否增加,慢慢地,显示数字从个位涨到十位,再到百位、千位、万位……虽然粉丝数量不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但看着它不断增长,心里还是有难掩的小窃喜。
  在整个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长理“官微”快速成长起来,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吉林省“最佳微信奖”、长春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吉林省高校优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一等奖等奖项,被《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长春晚报》等媒体报道。在《中国青年报》全国高校微信公众号每周排行榜中,长理“官微”最高综合排名为全国第6名、单篇排名全国第3名。
  伴着长理“官微”的一路成长,我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在部长的指导下,我学会树立大局意识,从更高的层次去思考和策划;经常阅读国内排名靠前高校的“官微”,我学会从更多角度看问题,师生关切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成为我关注的焦点;跟学生在一起策划讨论,我学会大开“脑洞”,听上去奇奇怪怪的点子、让人一头雾水的网络语言,我接受起来“波澜不惊”。
  如今,长理“官微”已经走过了 6个年头,累计推送图文2300余条,拥有近 6万的粉丝,随着年轻同事们的加入和学生队伍的不断成熟,“官微”运营已经完全制度化体系化。每周的选题会,师生们一起展开头脑风暴,一个个优质的选题被提出、完善、付诸实践。从灵活新颖的独立图文到打响品牌的“何以为人师”“耳目一新”“CUSTV”等系列报道,从反应迅速的新闻通知到剖析入理的深度解读,从清新文艺的文字图片到大气磅礴的各类宣传片,“官微”早已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内对外宣传展示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从校报、电视等传统媒体到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6年的成长历练,我同样收获满满,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身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一定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主动作为,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作者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