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写作,改革彰显成效》

作者:彭庭松,王美芸,严晓驰,曹渊     版面:第671期浙江农林大学报第二版      发布时间:2020-11-30 00:00:00      浏览:766173      字数:1783      所在版面图

大学写作,改革彰显成效


   编者按:2018年10月,继清华大学后,我校率先在国内开设面向全体本科生的大学写作课。课程定位为说理性写作。旨在通过科学而系统的写作训练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准确、清晰、优雅的表达能力从而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在求真实验班两年多的成功试点后,大学写作课程形成了较好的教学模式和经验,现在已经进入到逐步在全校推广的阶段。

11月21日,大学写作教师彭庭松、王美芸、严晓驰、曹渊应邀参加清华大学主办的全国高校写作课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发言,以下是他们的发言概要。


写作:通识境界与专业能力的交融

                                                                                                                                   彭庭松


写作是需要经过严格训练方能获得的专业能力。写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彰明其跨学科、能交叉、重综合的特性,缘此专与通的辩证融通关系在写作中浑然一体。通识境界与写作专能交融,能激发潜能,训练思维,开掘思想深度;能不断输出,倒逼输入,促进知识更新;能熟用语言,精妙表达,活跃交际氛围;能感知生活,充实人生,丰富精神文化;能养成习惯,锻炼意志,大益终身发展。唯有融于通识境界的写作,方能立足根本,将写作从技提升到道的层面,将专业升华为志业,从而增重写作的品位和价值。通识与专业的交相融合,归根结底反映出写作者的心胸和视野,是做人与作文的和谐统一,毋庸置疑此亦是写作教学和训练重要的初心使命之一。



写作是沟通不同学科的艺术桥梁

王美芸

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沟通各个学科专业的艺术桥梁。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许多高校开设的写作类课程更倾向于“创意写作”、“应用写作”以及“论文写作”更重视写作的“工具性”与“实用性”意义。然而,新世纪的大学写作课程并不应该仅仅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设置写作课程的意义,应该是在以“写作”训练的基础上,使得学生跨学科掌握通识知识。也就是说,写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设置写作课的意义是促使学生以专题为单位涉猎跨学科知识,重视跨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常识,并且能够使通识境界与写作专能交融,形成有效的知识场域,在此基础上训练思维,挖掘深度形成有效的知识背景与输出能力。因此,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沟通各专业知识的手段,能够促使学生有更丰富的视野,更多元的价值观以及更开阔的胸襟,如此才能走出专业的局限,养成“通”与“达”的境界。



论传统写作观对大学写作教学的启示

曹渊


尽管我国各级学校早有写作方面的课程,但将之作为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却是最近才兴起的。我国传统的写作观却更为注重德的培育,强调德本文末,将德与文的关系比喻为根与枝叶的关系,所谓“艺者德之枝叶也”,认为根深者方能枝叶茂盛。尽管所谓的“德”的具体内涵有其特殊指谓,未必尽合人意,但其中无疑饱含了对人的综合素养的热切关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方式,写作不但显示出写作者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实现的能力等,更反映了写作者的思想、道德、人格、气质、心胸、趣味等精神和价值层面上的素养。探讨传统写作观所秉持的信念、原则和观点,吸纳其中的积极因素,不但可以对西方偏重能力培育的观念给予一定的挽回与补偏,还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写作的理解,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更全面、更透彻、更灵活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处理各种写作上的问题。



大学写作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严晓驰

从话题到问题再到主题,我们需要层层叠加,逐步推向具体的研究。话题需要发散思维,能够从一个点联系到另一个点,进而展开一个具体的领域来研究。问题需要的是逻辑思维,让研究者可以系统性地将所有的资料连贯起来,去芜存菁,化整为零。主题需要的是批判思维,令人辩证统一地看待问题,并逐层深入,形成具体的研究报告和论文。首先,我们要寻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感兴趣的话题来源于长期的学习与积累,话题的范畴取决于文章的类型与深度,话题的风格影响自行文的风格,话题的可操作性则看重在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其次,我们要从话题过渡到问题。每篇论文都有其中心问题,在明确中心问题后,我们还需思索分支的“子问题”,系统地梳理所有的中心问题与子问题。最后,我们需要提炼和拓展主题。提炼意味着浓缩,提取文章的主要论点;拓展意味着扩散,延伸文章的各个层面。在提炼的层面,我们可以运用归纳总结的方式来进行概括,在扩展的层面,我们又可分为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两个层面。两种方式可以有机结合,共同开拓文章的新思路与新视角。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