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布艺融创工作坊: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作者:陈路畅,戎依琳     版面:第03版:综合版      发布时间:2020-11-15 00:00:00      浏览:767010      字数:1955      所在版面图


在今年的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中,浙师大选送的 “婺剧布艺融创工作坊”刚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许多市民纷纷询问我们的工艺品能不能出售,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杨晓晓说。

 

琴人坡上,一栋三层楼的现代化仓库型建筑,是浙师大的一处神秘存在。“婺剧布艺融创工作坊”的大本营就驻扎其中。

 

推开“仓库”大门,走进工作坊,室内水声滴嗒,茶桌上摆着茶具和绿植,木质架子上陈列着各种艺术品;阳台上,成员们亲手培育的绿植繁盛,生机盎然。8位来自美术学院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徐华颖、郑军德、杨中伟三位老师的带领下,用艺术设计勾连古今,反哺生活,表达观念。

 

婺剧艺术引入生活

环保理念勾连多元文化

 

目前,工作坊最主要的任务是用现代创新思维和传统技艺,纯手工制作工艺品传播婺剧文化。一直以来工作坊就有向社会大众传递传统文化的想法,疫情期间团队成员们共同做了个决定——以婺剧文化为核心进行创作。“婺剧剧目多,服装造型特别,同时也能体现金华的地域文化,以及舞台和生活的融合,这是我们最终确定婺剧方向的原因。”何梦圆介绍道。

 

为了加深对婺剧的了解,团队成员们趁暑假多次前往金华婺剧院观看婺剧表演。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研究婺剧的服装、头饰、脸谱以及演员的动作神态。对于婺剧脸谱的特点,宫奇龙同学了然于心,“婺剧的脸谱不同于京剧,它更加写实,概括性更强。我们必须关注到每一处细节,才能让作品更加生动别致。”

 

谈及工艺品之所以选用旧牛仔布为表现材料,工作坊的同学们回忆说:“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想法最初萌生于去年的毕业季。一到校园的毕业季,就会看到大量的书本、衣服、床上用品、自行车等被同学们遗弃。”同学们都觉得,能利用身边的废弃物为材料进行再创作,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陈圆忆回忆道:“牛仔服在当代青年中极为普及,收集比较方便。同时,牛仔服作为西方服饰的一个重要代表,更能表现国际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交融。”

 

工作坊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前期尝试:可行性调研,牛仔服收集、消毒,婺剧采访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图案设计,色彩配置,布料裁剪,手工缝制等一系列流程,最后将废旧牛仔服经过裁剪拼贴,完成了一系列静态平面设计的成品。

 

作品融金华婺剧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于一体,活灵活现地展现婺剧经典场景和脸谱,在体现环保意识的同时又向社会大众传递传统地域文化,将戏曲元素以一种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呈现出来。

 

创作过程中同学们每天都要被针扎好几下,与此同时大家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还学会了主动寻找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婺剧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次的项目让我意识到对于地方文化还有很多挖掘的可能性,也更熟悉了创作的过程和整体思路。”陈圆忆表示。

 

“我们可以一直做下去”

 

“我们的工作坊很年轻”,徐华颖老师语气坚定,“我们可以一直做下去!”

 

婺剧布艺融创工作坊今年暑假正式成立,虽然年轻,但是团队的班底优秀,配合默契娴熟。“大家都来自美术学院,来到这里的初衷都源于对设计的热爱。”成员们不约而同地说道。

 

工作坊成员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除了完成婺剧布艺项目,还参与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和企业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等项目,如浙师大行知学院的校园环境设计、金华市江滨小学校园文化设计、金华市山山家“白色森林,生日小镇”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这些项目的设计侧重点虽有不同,但是学生们掌握的设计方法是一样的,都能锻炼她们发现问题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徐华颖表示。

 

谈到后续的工作安排,大家已经有了成熟的想法。杨晓晓表示:“后期,我们打算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通公众号。同时,我们也将采取纯手工的丝网印刷技术将这些静态平面的图案印到手提袋、抱枕、包包、明信片等日用品上,制作各种衍生产品,以更生活化的方式推广地方文化和传统工艺。”宫奇龙对产品的未来也有自己的思考,“由于现在作品的制作全是依靠工作坊的人员纯手工完成,产量低且都是孤品,我们之后也将想办法增加作品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工作坊中,强劲肆意的“生长之力”无处不在。微小细节处,都蕴藏着美。闲暇时间,成员们还会培养各种绿植,装点工作坊。墙上的每张作品都讲述了一个故事,用视觉传递情感。

 

在婺剧布艺融创工作坊,师生们从有趣的传统布艺和婺剧文化中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并逐渐拥有开阔的思路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全面提升创意素养。

 

未来婺剧布艺融创工作坊还将继续聚焦地方特色文化,钩沉筛选具有育人价值的资源,点亮设计思维,用传统技艺实现再造,助推传统手工技艺和地方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徐华颖表示:“后续,我们将更多尝试将项目带到中小学,开展传统布艺传授和婺剧基本知识的讲解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让学生们在学习基本技艺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布的性能、色彩关系、造型原则等美学知识。”(陈路畅 戎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