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健康吉林”建设 培养心血管急救技能人才

作者:王冬雨,辛程远,郭敏     编辑:王冬雨     版面:第03版      发布时间:2020-04-30 00:00:00      浏览:774906      字数:1631      所在版面图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约有54.4万人猝死,猝死主要原因是心脏骤停。然而,我国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相对滞后,普及率还不足1%

如何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和学科优势,推广急救技能,培养更多急救人才?近年来,吉林医药学院以培训促发展,以实践促提升,让急救技能的普及在吉林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师资建设——严格把关 重在考核

 

吉林医药学院是吉林省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本科院校,现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吉林省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继续教育基地和吉林省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为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2017年,我校建成了吉林省内首家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

成立之初,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培训教师同时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具备临床执业医生资格、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具有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命题和裁判工作经验。

培训中心现有培训教师30人,其中主任导师1人,高级生命支持导师(ACLS6人,基础生命支持(BLS)导师6人;高级职称21人,占70%。主培训导师均参加AHA专业培训,并获得导师资格证书。选派教师每年参加AHA年会,学习最新专业知识。近3年,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共65人次,着力提高教学能力。

培训中心还对导师设置了基本工作量要求,BLS导师每年最低完成12人次全程培训,ACLS每年最低完成6人次全程培训。每两年对导师进行评估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资格。

 

培训条件——设备先进 资源共享

 

培训中心设在学校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这里现有实验室面积7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4000多台件,可容纳1000人同时学习,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为完善组织结构,培训中心设主任1名,专职管理人员2人。专设培训用房,投入专项经费680万元,用于改造培训环境,购置情境化急救创伤训练系统、智能化超级模拟人等先进设备,而且培训资源与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共享。

 

培训方式——精选优化 狠抓实效

 

在培训内容方面,导师围绕心脏骤停高发、急危事件,重点开展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受伤急症、环境急症等实用技能培训。

在教学设计方面,导师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自主研发了“生命支持综合实训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课前发放操作指南,让学员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测试,成绩低于70分不能参加现场技能培训。现场培训应用视频和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情境,培训过程贯穿医学人文教育,导师讲解示范,学员实践操作,导师一对一指导。

为确保培训质量,导师与学员配比不超过13,严格落实考勤制度,执行每日签到,违规者取消培训资格。培训结束后,从教学质量、课程设计等维度评价课程效果,作为改进提升的重要参考。

 

服务社会——公益培训 校企合作

 

培训中心致力于心血管急救技能人才培训,面向医护人员、普通民众、特殊群体和医学生等开展公益培训活动。其中,为吉林地区急救医疗团队提供专业化培训与指导,培训内容纳入吉林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师资培养计划;为特定人群开展培训,与吉林市城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挂牌成立“心血管急救培训基地”,为公交驾驶员传授急救技术,推进校企合作;组织了“重启心脏日”大型公益CPR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共1500余人现场参与;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急救进基层、急救进农村”活动,帮助村民掌握急救技能;组织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开展“模拟战时心肺复苏演练”,面向全体在校生、实习生和住培生开展“三阶段、三层次、递进式”虚拟仿真实训。

 

工作成效——全国推广 屡获认可

  

近年来,培训中心共培训了BLS学员492人,ACLS学员96人,“生命支持综合实训系统”获国家首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访问量达20余万次。受训学员李倩在杭州下班途中运用海姆立克法成功救助患儿,被媒体广泛报道,被誉为“生命天使”。“救在身边,自救互救”健康扶贫青春行志愿团队,被团中央认定为“优秀团队”。“素手援心”健康公益服务项目,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未来,培训中心将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努力为健康吉林做出更大的贡献。